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3月29日 星期二

    编著者言

    挚爱广袤的大地

    ——《大地文心》创作杂谈

    作者:陈华文 《光明日报》( 2016年03月29日 10版)
    《大地文心》 陈华文 吴春明 等著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笔者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习、工作和生活,身边接触最多的人,就是那些从事地学与环境研究的师生们。他们当中,不乏院士名家、教授学者,还有那些心怀梦想的年轻学子。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常年奔赴偏远的荒野,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从事科学考察。他们就如同沉默的岩石,不善于表达对自然的迷恋,其实早就把心交给了广袤的大地。长期的耳闻目染,使得我也开始关注地球和生态环境的变迁。

        2003年,我第一次去了千里之遥的西藏,采访在野外考察的师生。在海拔5000多米的群山之巅,我头重脚轻,高原反应颇为严重。而那些师生们,在高原缺氧、人迹罕至的荒野,采集岩石标本,记录各种地质现象。他们每天都要徒步20多公里,还要背负满满一大包的矿样标本。当时我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要为地学工作者写一本书!

        2013年,我对地学与环境方面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打算围绕地学与生态主题,写一本《大地文心》的专著。在单位领导的鼓励下,我和吴春明博士等人,开始行动起来。这一年暑期,我来到了新疆克拉玛依的那片荒原,与地学专业师生零距离接触。我想给他们认真“画像”,将他们的地学生态情怀呈现出来。

        对于地学工作者而言,到野外勘察地质现象、采集地质数据、搜集岩石标本是“必修课”。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对于这群人而言,是人生的常态。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其专业精神、敬业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如本书收录的《踏遍青山人未老》一文,以数学地质学家赵鹏大院士为代表,对这种精神进行了客观呈现。20世纪60年代至今,他用自己的知识,解决了锡矿勘探开发中无数的科学难题。2008年夏天,年近八旬的赵鹏大,不顾及学生们的劝阻,执意来到位于深山中的锡矿开采现场,对地勘中的诸多难题进行“答疑”。当他来到矿洞口时,已经满头大汗。学生们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他则很不服气地说:“我还不老嘛,你们就别操心了。”随后,他就聚精会神地手持放大镜观察矿样。

        地学工作者不仅勇于探索地球的奥秘,还敢于吃苦、敢于奉献。如本书《地球科学高峰的攀登者》一文中,刻画了地球古生物学家殷鸿福院士在地学“潮头”劈波斩浪的故事。他曾为了探寻地质史中的“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千山万水。一次在海拔4000米的岷山上,他因过度疲惫和饥饿,摔伤导致粉碎性骨折。而他没有因此停止科考的脚步。伤情恢复后,崇山峻岭再次出现他跋涉的身影。

        老一辈的地学“大腕”们,以卓越的学术成就和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作风,影响着地学专业的大学生们。本书中的《鏖战昆仑》一文,叙述了地学专业大学生在青海省昆仑山腹地从事地质调查研究的故事。他们没有享受悠闲的暑假,远离学校和家人、朋友,在野外艰苦的环境中,一丝不苟地接受专业“实战”训练。他们以苦为乐,用行动和汗水,阐释梦想时代的青春风采。

        除了给地学工作者“立传”,对于地学生态环境的变迁我也在不停地反思。本书“地学文艺创作”这一部分中,收录了我近年创作的地学生态散文。《月牙泉的前世今生》这篇散文,主要从水文地质的角度,分析月牙泉水源形成的原因。月牙泉孤独地被沙漠包围着,夕阳西下固然美不胜收,可在我眼中,更多的是生态隐忧。月牙泉是生态环境退化的痛点,西部地区如果不加强自然环境保护,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无数的湖泊步月牙泉的后尘。《一座矿山的优雅转身》中,主要从生态治理的角度,以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从生态危机中突围为切入点,分析了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和解之道。很多人认为自然资源开发与绿色环境保护存在你死我活的矛盾,事实并非如此,绿色环抱的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恰是最有力的佐证。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