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美术馆和北京鲁迅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只研朱墨作春山——纪念鲁迅逝世80周年美术展”,日前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共展出文物和美术作品224件,分为“在挣扎中觉醒”“榛莽中的新芽”“希望的茂林嘉卉”三部分,主要展示鲁迅美术思想的形成和来源、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及其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成就,以及在鲁迅美术思想影响下,中国大众美术的蓬勃发展面貌。
展品丰富 内涵深刻
中国美术馆馆藏吴冠中的油画《野草》、赵延年的木刻《狂人日记》、张松鹤的雕塑《鲁迅头像》和陈逸飞、靳尚谊等人的鲁迅题材作品,北京鲁迅博物馆馆藏的鲁迅请人刻印的“戎马书生”印章、陈师曾为鲁迅篆刻的“会稽周氏”等多枚印章、蔡元培赠鲁迅诗手迹、鲁迅与木刻青年的通信,以及鲁迅收藏的德国珂勒惠支等人的版画作品……观众从形式多样的展品中,能充分领略鲁迅的美术世界,以及鲁迅对中国近百年美术史的作用和影响。
一枚由鲁迅设计的北京大学校徽,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细看。据北京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黄乔生介绍,这枚校徽是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于1917年请鲁迅设计的,现在的北大校徽即以此为基础修改而成。
1904—1906年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时共记有6册课堂笔记,本次展览中的4页解剖学笔记中绘制的解剖图,令参观者耳目一新。“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医学笔记上有不少解剖图,过去并不被视为美术品,但我们认为这种科学训练,对于鲁迅美术思想的形成有一定影响。”黄乔生说,鲁迅从小就喜欢看图画书,摹写小说插图,养成了美术爱好。本次展览展出的《山海经》《点石斋丛画》和上海点石斋石印本《诗画舫》,就是鲁迅儿时喜欢的读物。“从这些鲁迅青少年时期留下的物件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的美术意识已经开始觉醒,可视为‘萌芽’。”
众多展品中,晋代爨宝子碑拓片、汉代莱子侯封田刻石拓片和汉代孝堂山石祠东壁画像石拓片,可谓鲁迅搜集的6000余帧拓片的一个缩影。黄乔生介绍,鲁迅从民国初年就注意搜集整理研究汉魏六朝石刻造像和汉画像,曾整理成《六朝造像目录》,准备出《汉画像考》,但未能成书。
鲁迅收藏的德国珂勒惠支的版画《面包》《农民战争》(系列),以及李桦的版画《怒吼吧,中国》《鲁迅1931年在“木刻讲习会”》等,构成了本次展览中版画的代表。黄乔生称,20世纪30年代,鲁迅从欧洲引进新兴木刻,组织培训班,编印作品集,举办展览,培养了一大批木刻青年。“由于鲁迅的提倡,中国现代版画快速成长,在随后的抗日战争中作为美术界的领军者,取得极高的艺术成就。”
保存者、开拓者、建设者
鲁迅曾经有言:“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
鲁迅在美术方面的最大贡献是引进和培育新兴木刻,他收藏了大量外国原拓版画、木刻插图。“在鲁迅的精心培育下,中国新兴木刻成为中国新兴美术的重要一支,影响贯穿20世纪,鲁迅的美术思想至今仍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黄乔生认为,在鲁迅的教育指导下,一批青年木刻家抱着“为社会而艺术”的信念,深入人民大众的生活,体察他们的饥渴,创作出大量反映人民苦难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以画笔为武器,表达同情、愤怒或批判的感情,描绘出了人民的困苦与呼声,为中国美术史留下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版画作品。
1918年5月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在新文化运动中开始了他的“呐喊”。此后,鲁迅的小说、杂文、翻译作品频频问世。鲁迅十分重视书籍装帧,很多他本人编著的书籍都是他亲自设计的封面。在他的推动和促进下,现代文学书籍装帧发展起来,出现了钱君匋、陶元庆等一批书籍装帧艺术家。
《奔流》《萌芽月刊》等鲁迅与冯雪峰、郁达夫等人主编的杂志,以及鲁迅自己的作品《野草》《华盖集》等,封面设计均出自鲁迅之手。
鲁迅是20世纪中国美术的教育者和培训者,不但翻译了很多艺术理论书籍,还写过不少有关艺术的评论,对古今中外的很多艺术家都有过具体的点评。同时,以其收藏为基础,鲁迅还编辑出版了很多画集。
“由于鲁迅的文学成就和对美术的深刻影响,鲁迅的个人形象及其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成为艺术家乐于表现的对象,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产生出大量与鲁迅相关联的艺术作品,多角度地塑造了鲁迅的新文化运动旗手的形象。”黄乔生说,2016年是鲁迅诞辰135周年,逝世80周年,举办“只研朱墨作春山”这个展览,正是为了以各种形式更好地缅怀鲁迅。
据悉,展览将展出至5月22日,此后计划赴全国巡展。
(本报北京3月23日电 本报记者 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