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3月23日 星期三

    为国家富强人民安康而团结奋进

    ——《中原大地奋进曲》读后

    作者:吉炳轩 《光明日报》( 2016年03月23日 04版)

        李长春同志《中原大地奋进曲——20世纪90年代振兴河南的探索与实践》一书出版了。书中收录了李长春同志从1990年到1998年近八年时间里200多篇重要文稿和百余幅工作照片,记述了李长春同志20世纪90年代在河南任省长、省委书记期间的所思、所想、所干,反映了上世纪90年代河南广大干部群众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改革开放、团结奋进的绚丽华章,也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创业奋斗的历程及其所取得的成就。这一段绚丽的华章是有特殊意义的,特殊就特殊在邓小平同志1992年发表了南方谈话,我们党召开了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华民族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河南作为一个历史最为悠久、人口最为众多的中原大省,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起锚远航,其意义当是重大而深远的。

        李长春同志是个感情十分真诚而丰富的人,对他学习过、生活过、工作过的地方和人民都怀有割舍不掉、永不忘怀的情感,不论居于何种位置,都始终存留着、保持着、坚守着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和国家民族的真情厚谊、大情大义。长春同志青年时期曾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书,毕业后又留校参加农村社教工作,住在黑龙江农民家的泥草房里,同农民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建立了十分深厚的感情。我在黑龙江担任省委书记期间,长春同志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黑龙江考察调研。车行齐齐哈尔明水县,长春同志提出想到他曾经工作过的团结村去看看。我当时不知道长春同志在黑龙江农村工作过,也不知道团结村在什么地方,还是按照长春同志所指引的道路往村里开去。但由于天公不作美,下了小雨,道路泥泞,车轮打滑,且已天黑,行至半路,只好返回。长春同志甚感遗憾,叮嘱我天晴后代他去村里看看,了解一下生产生活情况,向村民们问个好。后来我专程去了团结村,转达了长春同志的问候。一些老的村民,长春同志的房东,还把我引进长春同志当年住过的泥草房、现在农户堆放农具杂物的闲置屋,把长春同志曾经睡过的土炕指给我看,并向我讲述了长春同志盘腿坐在炕上同农民聊天谈心、共话桑麻的情景。我把团结村的一些情况拍成照片送给长春同志看,他张张过目,仔细认真。几十年过去了,长春同志对年轻时短暂工作过的一个村庄如此怀念,可见其对人民的深厚情感。长春同志对他所有工作过的地方都情深无限,何况他工作过近十年的河南,更是无限情深。

        河南是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最早发祥地之一,也是主要发祥地,中华文明多是从这里生成、发展、壮大起来而走向四方。这里文化厚重,成就璀璨。但由于种种原因,河南历史发展的脚步放慢了,而且曾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灾难。水旱蟥汤,各类天灾人祸是新中国成立前河南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河南发生了巨变,但由于人口多,底子薄,包袱重,加上传统文化积淀深,一些旧的思想观念也十分深厚,连河南人自己也觉得又古又土又苦,“古土苦”曾一度成了河南的代名词。“河南,河南,何其难也”,这也成了干部群众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李长春同志来到河南,他同时任省委书记的侯宗宾同志以及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一道做出了“团结奋进、振兴河南”的抉择,决心搭上新一班改革开放的快车,使河南在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崛起于中原大地,再现新的辉煌。《中原大地奋进曲》所记录的,正是长春同志同河南省委省政府班子成员一道,同河南广大干部群众一道,团结奋进、振兴河南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这里虽然录的是河南事,讲的是河南话,但河南是中国基本国情和中华传统文明的缩影,河南故事的意义就更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正如长春同志在《高举“团结奋进,振兴河南”的旗帜》一文中所说的:“河南在我们中国国内的位置,实际上就是我们中国在世界上的一个缩影,情况非常相似。”“不到类似河南这样的省份工作不算了解中国的国情。”正是国家情、民族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志豪情,激发出了长春同志对河南这块古老而厚重、辉煌与苦难相伴相生的热土的眷恋和对这片热土上奋斗的人民的无限深情。书中的篇篇文章、帧帧照片,都流淌着这炽热的情感。

        《中原大地奋进曲》收录的200多篇文章记述了长春同志在河南主政期间,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破除“左”和右的、旧的思想干扰,狠抓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抓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主线,不失时机地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努力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坚持以大开放来促进大开发、大发展,下决心闯出内陆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坚持扎实开展扶贫开发的富民工程,组织群众艰苦创业奔小康;坚持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做到“两手抓”“两手硬”,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坚持严抓党的建设,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着力营造讲大局、讲团结、讲党性、讲实干的良好政治环境等思想观念和决策部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改革要深入,开放要扩大,经济要发展,面貌要改变,最为关键的是思想要解放,落后的、陈旧的、特别是那些“左”的和右的思想观念要转变。李长春同志提出的破除抽象的姓资姓社的思维定式,树立以“三个有利于”为衡量全部工作标准的观念;破除自然经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观念,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破除一切靠本本的旧习惯,树立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敢闯、敢试、敢于创新的新观念;破除传统封闭的内陆意识,树立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新观念;破除消极畏难、无所作为、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干大事业、求大突破、上大台阶的新观念,这“五破五立”开启了河南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解放的闸门,改革创新的主旋律从此在河南奏响。今天回过头来看这“五破五立”,是有坚定的理论勇气和果敢的实践胆略的。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从哪里入手,各地情况不同,都要找出一个最佳的切入点,最好的突破口。李长春同志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坚持从河南的省情出发,明确提出了全面实施强农兴工、以城带乡、全方位开放、高起点发展的战略,坚持走优势资源开发和深度加工增值的发展道路,着力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推动全省经济从高耗能低效益的粗放型生产经营向集约型高效优质型转变,从资源的低层次开发向资源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转变,从以初级产品输出为主向高附加值产品输出为主转变,从“小而全”、“大而全”条块分割向专业化分工、社会化生产转变。思路清晰了,路子走对了,河南的经济发展也就步入了快车道,加速发展起来。

        事在人为,业在人创。各级干部的思想状态、工作能力、作风品行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不能搞好的关键。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甚至是决定性的条件。李长春同志十分重视党的建设,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的建设,在全省积极倡导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精神,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激发全省干部群众弘扬正气,创业奋斗;同时,又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大力进行防止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说实话、办实事、鼓实劲、求实效的“三防四实”教育和思想作风建设,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地进行反腐败斗争,使河南广大干部的精神为之一振,面貌为之一新,形象为之一变。

        河南是我的故乡,我在40岁时才离开。40年的光景,人生大半,血肉魂魄养成之地,情感意志扎根之处,是永远割舍不了的。我爱河南,不论走到哪里,不论身在何处,家乡之情、家乡之恋,是永存的,这就是人情和人性的表现。不爱家的人,不恋故土的人,说爱国、爱民都是不可信的。李长春同志主政河南期间,我有一段也在河南工作的经历,当时任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后任新乡市委书记,在长春同志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我希望家乡好,发展得快一些,人民的日子过得好一些,面貌能够变化得快一些,并也为此努力过,尽了一些绵薄之力,看到《中原大地奋进曲》这部书后,就感到格外的亲切。正因为我有一种炽热的情感和强烈的愿望,所以读起长春同志这些改变河南面貌的文章,就热血奔腾,激动万分。

        我看到“解放思想、团结奋进、加速振兴河南步伐”这个栏目下的诸篇文章,就想起李长春同志经常对我们讲的,要发展经济、改变面貌、深化改革开放,首要的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冲破“左”的、右的、旧的等各种思想禁锢和体制机制束缚。长春同志多次同我们讲,不同的思想观念是有历史成因的,也是有文化背景的,同时还有岗位责任不同等等,要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就需要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和知识补充。这使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河南干部认识到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的因素,在我们过去的干部队伍中,懂行政管理的多,懂经济运营的少;懂传统经济经营和管理的多,懂对外经济贸易和开发的少;懂传统农业生产活动的多,懂现代工业经济商品经济的少。而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导干部的知识结构必须改变,该补的课必须要补上。新的事业的开拓创造,不解决好人的思想观念问题、知识更新问题,想办成搞好是很难的。

        看到《“十八罗汉闹中原”意义重大》一文,使我又回想起了党的十四大闭幕后,我们乘车返郑,在行进的列车上,李长春同志找到我和省政府研究室主任,就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精神征求意见。长春同志提出,河南需要发展好县域经济,改革开放需要试点先行,应加快建设一批“百亿强县”,来发挥带头示范作用。我们同长春同志在车厢内掰着指头一个县一个县地算账。回郑州后召开省委全会,长春同志提出了这个思路,各市地领导同志热情高涨,纷纷要多争几个试点县。有个县委书记认为其所在的县尽管当时块头不大,但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当试点县的,并讲出了思路和规划,为此痛哭力争,态度非常坚决,令人十分感动。为一个县的发展而动情流泪,这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情怀,同时也说明这一决策影响很大,深得民心,抓住了牛鼻子,调动起了干部实心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这一决策是十分正确的,“十八罗汉”都很快发展起来,并影响带动了全省发展。

        看到了《积极推广获嘉县“双高开发”经验》一文,我更是思绪万千。我在新乡工作期间,按照省委要求,在获嘉县推进“吨粮千元田建设”,而且要在一个县全面搞成。当时,一亩地产一吨粮,一麦一稻,或一麦一玉米,夏秋两季没有问题,但是达到一千元的收入则很难。当时的玉米、小米、水稻价格都很低,一吨粮卖不了一千元,而要达到吨粮千元,就需要拿出一部分土地来种经济作物,而减少的粮田面积就要进一步提高单产,把种经济作物的田地的吨粮也要补上去,这就有了获嘉县依靠科学技术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和大面积塑料大棚种植蔬菜的出现。路是人走出来的,也正是在“吨粮千元”、“双高开发”的建设中,使我积累了农业生产“高产高效优质”的经验,以后在黑龙江工作时,我也是按照这一思路来指导农业生产的。

        看到了《植树造林,美化环境》一文,使我想起了李长春同志在调研途中看到道路两旁和一些农田的林网及城镇的路林,曾对我们随行的人员说:我们一些同志致力于植树造林,但对城市绿化不怎么懂行。农田林网,成片人工林,速生丰产林,公路两旁的路林绿化带,防风固沙林等,同城市绿化是不一样的。城市绿化不是简单地种树、种草和栽花,而是要根据一个城市的地理、气候、水资源等条件,进行合理规划,乔、冠、草、花科学搭配。乔木多少?冠木多少?花草多少?种在什么地方?怎样进行绿化?都是有讲究的。讲者可能无意,但听者却很有心。也正是长春同志这不经意的随谈,促使我着实进行了一些城市绿化研究,并用于以后的实践。

        看到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栏目下的诸篇文章,特别是《弘扬红旗渠精神有重大现实意义》《让林县人民创业精神发扬光大》《弘扬焦裕禄精神》《弘扬正气振兴河南》等诸篇文章,我更是思绪万千。焦裕禄同志是优秀的县委书记,是领导干部的榜样,但在改革开放初期则很少提起。河南省委在推进大开放、大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热潮中,重提焦裕禄精神、林县红旗渠精神,在全省开展了学习焦裕禄等先进人物和弘扬红旗渠精神等活动,唱响了改革开放时期的正气歌,对全国的影响是巨大的,是有划时代意义的。正是这一重大活动,推动河南兴起了实干创业的热潮,使河南的干部作风为之一变,精神为之一振。坚持默默无闻、实干创业,干一路、响一路,走一处、变一处,把丰碑写在了太行山上、人民心中的乡党委书记吴金印,就是长春同志任省委书记期间树立起来的先进典型。

        看到《中原大地奋进曲》的篇篇文章,勾起我不尽思绪,有许多许多事情令人难以忘怀,在这里难以一一述说。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长春同志执政为民、聚力发展的赤子情怀;看到长春同志胸怀坦荡、大气豪迈的宽阔胸襟。书中附录了一些照片,这些照片生动记录了长春同志深入基层、深入农户,同农民促膝谈心、同桌就餐;蹲在地上,手捧饭碗,同农民一起把麻袋当桌子来就餐;走进灾区,走进工棚,同农民亲切交谈;为治河的民工碗里拨饭,同农民工同吃一碗饭;挖土拉车,同人民一道修渠筑路、植树造林,等等,非常鲜活、生动而感人。这些照片折射出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品德和胸襟。始终在人民之中,始终同人民一道,始终是人民的一员,这就是共产党人的本色。

        对这些文章、照片,我是当作历史来读的。它记录了李长春同志对河南的情、河南的爱和在河南所付出的心血。河南的变化得益于党的领导、人民的奋斗,历届省委省政府都付出了积极的努力。我是当作教诲来读的。它包含的思想观点、理论阐述是党政干部的工作指南、从政教材和为人做事的模范。我是当作知识来读的。它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道德、社会治理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容量是很大的,而且是鲜活的。书里说的是河南的话,讲的是河南的事,但其中的道理,特别是所表现出来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解决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所表现出来的为政者的思维能力和决断魄力,则是具有普遍的和现实的指导意义的。这部书的出版发行,定会发挥十分积极而又有影响的作用,特别对一些在地方工作的领导干部,中青年干部,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理清思路、科学决策、组织落实等方面,都会十分有帮助,可从中汲取营养,学到本事。

        (吉炳轩)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