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京津双城记”到“京津冀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葛剑平对这一战略的关注与推动也已持续多年。“一个城市群的发展,要看‘颜值’,也要看‘气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就是京津冀的‘颜值’与‘气质’,要想兼备,必须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路子。”葛剑平委员认为。
现实远不如理想美好。现在的京津冀,环境压力日益凸显,已成为三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据环保部2015年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情况排名,空气质量最差的十个城市中,河北省占据7席。原因何在?从事生态学研究的葛剑平委员经过调研,找出了环境问题背后的深层矛盾:产业生态紊乱——京津与河北地区间经济落差较大,河北经济以钢铁产业集群和服装产业集群为主,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难以削减;城市功能杂乱——北京日渐呈现出“大城市病”,京津冀城乡格局由“农村包围城市”转为“城镇包围农村”,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
绝不能为“颜值”牺牲“气质”,京津冀一体化,必须寻求生态与经济的最大公约数。葛剑平委员在提案中呼吁:推进产业生态化。进行京津冀产业布局调整,建立京津冀三地创新联盟,开展绿色改造,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强化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形成分工合理、布局优化的空间格局;推进城乡发展同城化。大力发展生态服务型经济,进一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释放农村发展的活力与潜力。发展生态旅游和现代农业,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推进自然资源有偿化。建立京津冀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研究并实施京津冀统一标准的生态补偿机制,三地共同设立“京津冀生态环保扶持基金”,为节能减排、产业改造升级提供资金支持。
(本报记者 王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