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还在继续,世界经济仍然处在深度调整期。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一举一动牵动着世界的神经。面临下行压力,中国经济形势向何处去?中国能否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继续为各国发展创造机遇?这是很多国家优先关注的问题。今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两会自然成为外国观察中国经济形势走向的绝佳窗口。这从国际知名机构和媒体近日的刊文和报道中可见一斑。
经济改革初见成效
“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为了让中国乃至世界经济走得更好更稳更远,中国决定实施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经济中的深层次和中长期问题。外媒认为,中国所采取的一系列结构性改革政策正在取得成效,从根本上推动中国经济提质增效。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刊发文章指出,中国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改革正在取得一定的成效,这是一个可喜的消息。迄今为止,中国的经济消息基本是积极的。中国需要从投资占重要比重的增长模式转向以更加可持续的增长为基础的模式,进一步专注于供给侧的创新和需求侧的消费。这种调整正在缓慢进行,消费在GDP中的份额正在上升,有利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世界经济也会受益于逐渐转型的中国经济。
日本《每日新闻》认为,虽然以重工业为基础产业的北方地区经济不大景气,但南方经济却很繁荣,以服务业为中心的“新经济”非常活跃。中国提出的“新常态”目标方向是正确的,应以全面的视角看待中国经济,不能仅用增长率来衡量中国经济。
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合理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6.5%~7%。实际上,由于现今中国经济体量巨大,现在国内生产总值(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的增量,相当于5年前1.5个百分点、10年前2.5个百分点的增量。海外舆论认为,中国此次设定的经济增长区间目标留有一定的调控空间,体现了政策弹性和转型决心。
美国《纽约时报》称,中国今年将经济增长目标从一个具体的数字调整为区间范围是朝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美国《华尔街日报》认为,在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正进行结构性改革且全球经济疲软之际,中国政府下调增速目标符合普遍预期。英国《金融时报》指出,这一预期得到了国际经济学家的普遍认同,表明中国政府力求在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推进改革之间达到平衡。美联社认为,明确增速目标区间显示出政府希望消除市场焦虑,提振信心,反映出中国政府实现经济转型的决心。
财政货币政策受肯定
作为“看得见的手”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货币政策历来受到关注。对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和GDP匹配的财政赤字预算、“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以及货币政策,外媒给予了充分解读和肯定。
日本《读卖新闻》认为,中国通过扩大财政支出与实施金融政策,实现稳定增长目标,对于目前市场而言无疑是一剂定心丸。英国《金融时报》指出,中国的财政赤字目标设定远低于预期,凸显出中国并不愿意积极扩大财政刺激来促进经济发展。
对于中国将首次在所有行业推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印度报业托拉斯援引分析人士分析认为,该项政策至关重要,可以提高税收结构的效率并减少税务负担,中国将从此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增值税制度之一。
英国《金融时报》还报道了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关于我货币政策的讲话,指出中国官方外汇储备只包括流动性极高的资产,这是为了消除投资者顾虑,说明官方有足够的办法阻止人民币急剧贬值。
中国经济仍将惠及全球
英国广播公司认为,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记者会上对中国经济发展形势的回应非常有针对性,中国官员正在借此次两会向外界传递经济转型的信息和信心。美联社认为,徐绍史向外界传递出了明确信号和愿景,中国经济绝不可能硬着陆,也不会在经历经济强劲发展后出现增长大幅放缓的情况。中国经济将继续为世界经济发展作贡献,不可能拖累全球经济。
世界银行认为,中国经济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4年,中国GDP年均增长8.7%,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而同期全球经济平均增速仅为2%。2015年,中国GDP增速为6.9%,依旧是全球经济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5%。
(本报记者 曹元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