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罗甸县麻怀村村主任邓迎香带领下,经过千辛万苦,麻怀隧道终于打通了,它不仅方便了村民出行,更给村里带来了希望。
凿开大山人心亮
大年初四,外出返乡的年轻人自发组织,在麻怀隧道口开了一个晚会,大家又唱又跳,庆祝邓迎香带领大家打通了致富路。“这个隧洞把我们的心照亮了!”常年在厦门打工的青年袁瑞胜兴奋地说,“过完年我不出去了,路一通,村里能致富的活路就太多了。”正说着,一队迎亲的车队从隧道经过,看到邓迎香站在路旁,大家都停下车来和她攀谈。
自从2001年隧洞打通,麻怀村的孩子们上学再也不用在陡峭的山岭上奔波了,从来没出过大学生的村子,如今已经有了20多名大学生,还出了研究生。21岁的王太敏是遵义师范学院大三的学生,放假回家她第一时间就来找邓迎香拉家常,讲自己在大学里的学习生活。“多亏了邓孃孃带着大家修通路,不然我们每天翻山越岭上学可能早都坚持不下去了。”王太敏说村里的90后都感激邓迎香,在他们上学的时候,修通了路。
“我只上过小学三年级,字都不认识多少,看着孩子们都有出息了,我也看到了我们麻怀致富的希望。”邓迎香掰着手指头数着谁家孩子上了什么大学,笑容挂满脸庞。
桃源洞天致富忙
穿过麻怀隧道,眼前豁然开朗:近处一片金黄的油菜花,远处农人赶着耕牛、忙着春种,仿佛置身世外桃源的美景中。“隧洞通了,来的人多了,客人们都说这么美的地方一定要发展旅游业。”如今邓迎香瞄准了乡村旅游市场,贷了款、找了设计师、请了施工队,准备把隧道出口的十亩洼地修成荷花塘,打造“荷池洞天”的景点。“等到夏天你们再来,保证来了不想走。”看着拍照的人们,邓迎香开心地跟大家说。
“麻怀穷,根子在交通。穷根挖了,才是致富第一步。”从汽车开进麻怀那一刻起,邓迎香就暗下决心要让家家都种下“富裕树”。她四处奔波,学技术、跑贷款、建大棚,办起了宏源种植养殖合作社。黑毛猪、岩黄莲、铁皮石斛这些山地农业的优势品种成了合作社的“主打”,他们种出的药材与外地商家签了包销协议,还在网上开起了农村淘宝店。为了让更多没有资金的群众脱贫致富,邓迎香又鼓励村民将撂荒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不仅能拿流转金,还可以到合作社打工赚钱,全村的群众都被调动起来了。“以前村里干劲儿不高,如今早上7点不到大家就在大棚里忙了。”麻怀村支书汪贵才说。
如今的麻怀村,落实了农村改厕项目,通了公路,村民用上了农用车、面包车,还有30几户开上了小轿车,80%以上村民住上了新房。过去人均年收入七八百元,现在已经超过2500元,村里脱贫致富的人越来越多。
麻山争学女“愚公”
邓迎香带领大家挖山致富的故事传遍了全国。来取经学习的人们络绎不绝,大家都想看看邓迎香到底是啥模样、麻怀村怎么奔小康。“我还能长着三头六臂了?这些事儿还不都是大家一起干出来的。”邓迎香笑着跟客人们说。
“邓迎香自力更生、不等不靠,我们麻山要脱贫致富就得靠这股子劲儿。”罗甸县委书记杨朝伟说,2015年,这个县减少农村贫困人口31000多人,贫困发生率降至30%,同步小康实现程度达到了91.3%。目前,他们正按照“精准脱贫”的要求,从抓产业促就业、抓教育强素质、抓金融补短板、抓保障惠民生等方面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
“去年,罗甸终于通了高速公路,我们真切体会到,交通正在改变未来。”罗甸县委副书记陈元贵介绍说,罗甸还将通达两条高速,而伴随着红水河航道改造和罗甸机场的完成,这里有望成为立体交通枢纽,地处黔桂两省区交界深山区的劣势正在成为连接西南华南的交通优势。(本报记者 吕 慎 柳 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