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前,他是一个四肢健全、活蹦乱跳的孩子,一次发烧打点滴,医生忘了解下他胳膊上勒血管的胶带,血流不通导致右臂萎缩,右手手指蜷曲失去功能。
在此后的日子里,他拖着残废的右臂一路走来,走进大学,走上特教教师岗位,入选“中国好人”行列。在他的培养下,4名孤儿考上大学,17名考上中专,更多的孩子学会了音乐、绘画、电焊、调酒等生存技能。
他叫朱振峰,辽宁鞍山儿童福利院特教教师。
靠手抄教科书,他考上了大学
1982年,朱振峰出生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的农村。到了上学的年龄,他虽然学会了写字,可家里却买不起书。懂事的他借来同学的教科书,使用左手一笔笔抄下来,拿着手抄的教材上课。
中考那年,重病缠身的父亲去世了。一只胳膊的他,一边帮着母亲忙农活,一边学习,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直到如今,辽宁科技大学的老师还记得当年那个个子不高、衣着简朴、右手总是缩在衣袖里,左手抱着厚厚书本奔走在教室、图书馆和寝室之间的小伙子。
一个秋日,同学通知朱振峰晚上班级有活动。他准时来到指定地点,却发现教室一片漆黑。突然,烛光点起。摇曳的烛光下,一个大蛋糕映入眼帘,耳畔随之响起生日歌,辅导员老师、朝夕相处的同学,一张张笑脸向他涌来……长这么大,第一次有人给他正式过生日!
同学和老师给了他动力。他不仅做家教自食其力,还热心公共事务。大学四年,朱振峰收获了“辽宁省优秀毕业生党员”“辽宁省十佳大学生”“全国百佳大学生”等荣誉称号,并被评为全国青少年“身边最让我感动的人物”。
他讲的第一堂课是“坚强”
2006年毕业,朱振峰到鞍山儿童福利院工作。
他清晰地记得上第一堂课的情景:十几个孩子,大都是被遗弃的,有的已经到了上初中的年龄,生活还不能自理。
他心里一酸,原来准备好的内容都不能讲了,他给孩子们讲的第一堂课是“坚强”:“孩子们太不幸了,我要让他们像正常孩子一样,体会到生命的快乐。”
福利院的老师告诉记者,院里有个孩子叫宋图义,大家都叫他“小蝌蚪”,刚来时智力发育迟缓,特别内向自闭。为了让他尽快摆脱交流障碍,朱振峰经常把他抱在怀里,哄他逗他,孩子很快变得乐观开朗起来。
有一天,朱振峰正在整理床铺,忽然听到后面有人喊“爸爸”,一回头,是“小蝌蚪”。朱振峰心头一热,紧紧地把孩子抱在怀里。别的孩子纷纷围拢上来,嚷嚷着:“朱老师是你爸爸,也是我爸爸。”
脊柱裂患儿小奥,尽管智力正常,仍无法到正常学校去上学,因为孩子大小便失禁。“你喜欢上学不?”朱振峰问,“喜欢。”孩子答,“可我上不了学,我太臭了。”“你和我一起回家吧,我帮你换尿不湿,帮你洗。”朱振峰果然把孩子带回了家。为了让孩子每天清清爽爽地上学,他坚持每个早晨帮孩子抠大便,一开始恶心得自己吃不下饭,后来就渐渐地习惯了。现在,孩子养成了早晨排便的习惯,不仅学习大有长进,还学会了吹葫芦丝。
启蒙教育施尽千方百计,真情投入用尽千丝万缕
为了摸透孤残儿心理,学工商管理的朱振峰不仅自学了特殊教育课程,还花5000多元自费进修了幼儿教育专业,并顺利通过辽宁省教育学、心理学资格考试,成为一名专业特教老师。
多年来,他不断摸索,总结出了学龄前儿童早教、脑瘫儿童康教、家庭托教等多种教育模式。教室墙上,挂满了他自己编创的儿歌。
有个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孩子,上厕所经常忘记擦,朱振峰特意为他编创了《便后卫生歌》,孩子学会了儿歌,就养成了便后卫生的习惯。
很多孩子手有残疾不灵便,写字成了大难题。左手写字的朱振峰又有了一项新“发明”:他用锥子在本上按照所写字的形状扎小洞,让孩子沿着小洞连线练习写字。
“爱心说教诉尽千言万语,喂饭洗澡吃尽千辛万苦,启蒙教育施尽千方百计,真情投入用尽千丝万缕。”鞍山市儿童福利院田院长用四条“千字”成语评价自己的好员工朱振峰。
在福利院,尽管孩子们都喊朱振峰“爸爸”,但生活中的朱振峰至今还是孤身一人,陪着年迈多病的母亲,带着在家中寄养的孤儿,住在农村,家里的冰箱彩电都是好心人送的。9年来,他在孩子们身上花了3万多元;为了帮扶母校的贫困大学生,他一次就拿出来5000元。
朱振峰说,特教工作需要百分之百的爱心,爱换来爱,真换来真。
(本报记者 毕玉才 刘勇 本报通讯员 邢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