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22日 星期一

    文化时空

    “他扫去我们精神外衣上的灰尘”

    ——意大利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安伯托·艾柯辞世

    作者:本报记者 陈晓晨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22日 12版)
    安伯托·艾柯 资料图片

        意大利著名作家、符号学家和哲学家安伯托·艾柯(Umberto Eco)于当地时间2月19日22时30分在其米兰的寓所中辞世。此前不久,艾柯刚刚过完84岁的生日。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围绕艾柯健康状况不断恶化的传言流传于坊间,但随后都被一一辟谣。艾柯最亲密的朋友们为了保护他的个人隐私,总是向外界表示他的健康“并没有那么糟糕”。艾柯的离世使众多流言画上句号,也使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的学术文化天空丧失了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众多学术著作和小说作品成为留给世人的宝贵精神遗产。

        1932年1月5日,艾柯出生于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区亚力山德里亚,青年时期就读于都灵大学,先主修法律课程,后不顾父亲反对主攻中世纪哲学和文学。艾柯的博士毕业论文是一篇关于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研究报告,这成为艾柯最早的学术著作。艾柯的学术著作强调中世纪美学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差异,他在1959年发表的《中世纪美学的发展》一书奠定了其在中世纪研究界的地位。艾柯于1988年创立了圣马力诺大学新闻传播系,2008年起担任博洛尼亚大学人文研究高等学院名誉教授和主席。除学术著作外,艾柯凭借1980年出版的《玫瑰的名字》进入世界文坛,并一举获得巨大成功。该书曾被翻译成47种语言,还被改编为同名电影。除小说《玫瑰的名字》外,艾柯为人所知的著作还有《傅科摆》《昨日之岛》《波多里诺》等,他出版的最后一部小说为《数字零》。

        艾柯作为一名学者具有许多身份:作家、符号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大学教授、文化活跃分子等。在这些耀眼的头衔之外,意大利文艺评论家们普遍认为,艾柯首先应该是一个革新者,因为他凭一己之力对意大利文化的改变远远大于其他任何知识分子。这一结论并不是对艾柯的肆意吹捧。长期以来,意大利文化艺术领域一直存在着唯心主义、天主教怀疑论等各种不同的流派和学说,倡导这些学术理论的知识分子们相互之间难以调和,更使意大利学术文化成为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与大众文化相脱节。艾柯却成功地打破了学术理论和大众文化看似难以逾越的界限。大学毕业后,艾柯开始同许多志同道合的艺术家密切交往,与各类艺术家的广泛接触也影响了他以后的创作,使他逐步完成了从“出世”的学术理论到“入世”的大众文化的过渡。艾柯曾在意大利国家广播电视台供职多年,这一工作经历使艾柯反思当时意大利文化艺术领域存在的问题,并促使他完成了多部剖析深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评论著作。自1961年起,艾柯以哲学和符号学理论为工具,对大众传播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完成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和杂文,其中最为有名的是《误读》和《世界末日的推迟》。艾柯成功地将哲学与大众文化、神学和电视传播、学术理论和大众读物结合到一起,这对意大利的文化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

        艾柯还是意大利先锋运动团体“63集团”的主要代表人物。“63集团”由一群意大利年轻作家和艺术家于1963年成立,其宗旨就是与传统的文艺创作模式划清界限,共同担当艺术创作领域的急先锋。艾柯所具有的充满活力、无拘无束、充满讽刺精神的性格特点使其在“63集团”中找到归宿,证明其并不是一个传统的学究式学者。1989年,艾柯所著的《开放的作品》一书成为探讨西方现代艺术和文学的先锋之作,也为意大利日渐颓废的文化领域打了一剂强心针。

        艾柯生前与意大利多家主流报刊保持合作关系,曾长期为意大利《邮报》《晚邮报》《共和国报》等撰写文化艺术评论专栏。意大利著名记者、作家和电视制作人皮埃尔路易吉·巴蒂斯塔这样评价艾柯:“(艾柯)在实践其艺术反叛和文化革新的道路上没有任何禁忌。他帮我们扫去精神外衣上的灰尘。”

        (本报罗马2月21日电 本报记者 陈晓晨)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