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刚到光明日报北京记者站不久,就赶上了马年春节。从那年起,每逢春节长假,我每天都会往报社发一篇稿件。三年春节假期总计21天,我也写了21篇稿件。
在春节长假里保持较高密度的发稿频率,首要的原因是,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每逢新春佳节都会精心打造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活动。“文化”既是光明日报最为关注的话题,又是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题中应有之义,报社驻北京记者理应守土有责。此外,我作为北京人,不用长途跋涉就在家门口过年,置身于首都浓厚的春节文化气氛之中,只要稍有新闻敏感,就能写出生动的稿件。
我每年春节的新闻报道,大概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新春走基层”。今年春节前夕,网上有一则《北京:到了春节买菜难》的帖子很受关注。看到这篇文章时,我和报社编委张碧涌正在北京市延庆区康庄镇北菜园合作社采访。合作社负责人赵玉忠是全国劳动模范,他坚持5小时内将新鲜蔬菜送到市民手中,即使春节也不涨价。在菜地里,老赵的同事拔出一颗樱桃萝卜,用手抹掉泥土让我吃。我将那棵出土十几秒的萝卜放进嘴里一咬,真脆、真嫩,心里顿时充满了幸福感。
第二类,就是亲身参与首都春节文化活动的所见所感。今年春节前夕,适逢《“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向社会公布。我联合报社驻天津、河北的记者,采写了报道《年味京津冀 三地一家亲》,记录了京津冀群众春节期间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反映了三地群众在“一家亲”的气氛中发生的新变化、新气象。
(本报记者 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