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互联网+”就是将互联网深度融合于社会各领域,提升整个社会的创新力与生产力。在社会发展的每一阶段,文艺始终都站在潮头,引领思潮,倡导民心,这是“文艺”与生俱来的使命。这份使命完成得好与不好,取决于文艺与“当下”的相结合是否成功,落实到今天,就是让已经开始与当下相结合并且初具雏形的网络文艺,像其他行业一样,利用“互联网+”激发深层潜能,形成前所未有但效果显著、能量巨大的网络文艺新格局。
今天,网剧、视频、小视频以及长则几百万字短则几十个字的网络文学、各种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的文学艺术,共同组成了网络文艺这块庞大阵地。这块阵地蕴藏着巨大潜能,需要依靠更加细致入微地了解受众群体、坚持吸纳新技术手段、增强网民的参与意识,来不断激发出新的能量。比如猴年央视网络春晚,就是“互联网+”与文艺相结合的一个成功范本。
网络文艺的生命力,全部来自网民的关注,切忌做成“没人理的文艺”。所以网络文艺想要发展,最需要的就是充分了解自己的受众群体。“互联网+”的大数据功能,可以对网民在文艺方面的关注热点和需求做详尽解析,并加以整合和合理运用。
此外,在打造网络文艺作品时运用新科技、新技术、新方式,是吸引网民尤其是年轻网民的关键。“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从古至今,音律无非宫、商、角、徵、羽,如何用“今人”喜欢的新工具“弹出”吸引人的新调子,是一门大学问。
有了前面两项做基础,再加上互联网培养起来的新型思维方式,网络文艺的创作者、作品、受众这三方就实现了最大程度的融合与互通。而一件被网民所喜爱的网络文艺作品,就能很轻松自然地完成传播价值观、正能量,以及引领思潮、倡导民心这些重要使命。
如今,网络文艺运用“互联网+”已愈加娴熟:社交媒体上的留言、弹幕,让镜头对准幕后,让普通网民走到幕前,让科技魅力与演员魅力在舞台上共存等各种方式层出不穷。我们甚至可以寻找到更多的结合方式,例如,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这样的传统文化、数千年积淀而成的礼仪风范、五千年文明史锤炼出的人文智慧,与“互联网+”相结合,找到与网民的共鸣点,发动网民的集体智慧和参与热情,建立网络社区,线上线下相呼应,从而形成新的合力。
我相信,当各种形式与内容的网络文艺都具有了正向传播力之后,它们就会互相促进、互为榜样,并共同作用于更广阔的领域。由此,网络文艺就成为一种良性的、生机勃勃的力量,在网络中循环、流动、生长,滋养整个网络空间。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河北作协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