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智库发展与舆论传播”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来自传媒界、学术界和智库界的近20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构建智库发展与舆论传播的良性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光斌、王莉丽主持会议。
高岸明(中国日报副总编辑):
智库和媒体在国际传播层面应形成合力:从智库层面来说,首先要把握规律,智库在发声方式和运营方式方面应遵循传播规律;其次要定位高端,智库建设应该面向主流,向高端水平发展;最后要谨防急功近利,智库对外交流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应有长远、可持续的规划。从媒体层面来说,媒体要加强与智库的合作,媒体的优势在实践和渠道,智库的优势在研究和资源,应优势互补,提升传播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赵剑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智库的影响力构建离不开舆论传播。智库的功能一是建言决策,二是影响舆论。只有智库研究和舆论传播密切结合才能扩大智库影响力,优秀的智库研究成果应以多种传播手段、借助各类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和传播,才能构成智库发展与舆论传播的新形态。
于运全(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
智库与媒体共同构建良性的传播机制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智库要提升社会责任意识,不仅要扩大社会影响力,还要为社会提供思想产品、维护公共利益;智库要有基本的传播意识,尊重传播规律,杜绝哗众取宠,也要避免传播内容过度专业和晦涩。智库应构建传播品牌,例如建立智库自身的传播平台。应建立媒体与智库合作传播的机制。
包晓竹(贵州卫视对话节目《论道》总制片人):
智库与媒体的互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只要把握好表达方式,学术成果和大众传播并不冲突。在实践中,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问题导向,应集中资源关注国家建设中最值得探讨的议题;二是学习先进经验,可向欧美发达国家的智库机构取经;三是机制建设,应采用多种合作机制,促进智库和媒体紧密合作。
陈红兵(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总监助理):
媒体的作用之一,是聚焦政治、经济、社会问题,进行解读、传播,以期推动社会进步。但是媒体本身有其局限性,需要智库、智库专家和智库成果来支撑,才能深度、专业、高效地解读问题、传播思想。
齐晔(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我国智库在舆论传播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智库相比仍存在差距。当前,我国智库注重自身建设、成果研究,但忽略了智库产品的舆论传播。而欧美发达国家智库非常重视舆论传播,定期组织公共活动并及时发布相关新闻消息和深度报道。我国智库应当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推动智库舆论传播能力的提升。
杨英杰(中央党校报刊社、学习时报副总编辑):
智库舆论传播中的话语类型有三种:政治型话语、学术型话语和社会型话语。传播过程中,这三种话语类型相互混杂、难以融合,可能出现信息模糊甚至损伤原意的情况。因此,智库专家和媒体运营者应该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合作,针对不同的媒体定位、内容产品以及受众对象进行话语选择和转换。
杨春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副总监):
智库发展热潮中,智库的创新能力、产品影响力等是媒体密切关注的问题。智库产品通过媒体的呈现和广泛传播,会引发社会关注,形成社会焦点,从而发挥资政育民的功能。
王莉丽(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副院长):
思想创新和舆论传播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两翼,二者共同构成智库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充分重视智库的舆论传播,全面提升我国智库舆论影响力是智库建设中需要不断探索创新的领域。智库与媒体机构要形成合力,加强各个领域和层面的合作,构建合作共赢、优势互补的良性机制。
蔡闯(光明日报评论部主任):
传播技术的高度发展,导致传播专业技能过度泛化,以及媒体从业者职业自尊消解。造成该状况的原因之一是传统媒体的传播质量难以令公众满意。智库方面有类似问题,大部分智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尚未建立,公众对智库及其相关成果有多种渠道提出疑问。因此,智库应提升自身的产品质量,及时对社会问题发表专业见解,智库的传播力也会随之提升。
王斯敏(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副主任、智库版主编):
智库和媒体两者之间具有融合发展的天然特性。智库的大众传播能力正在且理应提升,但智库的立足点是研究,不能过度媒体化,“为传播而传播”。智库要增强影响力,首先要打磨质量过硬的思想产品;其次要培养并引导智库专家增强大众传播意识和对接媒体能力;再次要建设自己的专业媒体运营团队;最后,与媒体的对接应常态化、规律化,事先做好策划。
会上,中国网副总编辑薛立胜、央广网副总编辑伍刚、人民日报评论部副主任吴焰、中国日报新闻策划部主任赵焕新、华夏时报国际评论部主任商灏还就智库与媒体共同的价值选择、社会责任,如何加强合作、促进智库与媒体共同发展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杨谧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