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17日 星期三

    抓一把泥土就有文化的芬芳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文化民生工程发展纪实

    作者:本报记者 赵秋丽 本报通讯员 张大东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17日 03版)

        春节期间,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古邵镇沈庄村七旬老汉王锦山,带着家庭庄户剧团吹拉弹唱忙得不可开交。与土坷垃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老王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文化人”,他高兴地说:“忙时种地,闲时从艺,我们庄户人的日子天天唱着过。”

     

        王锦山自14岁开始表演峄县渔鼓,在他的影响下,祖孙三代16口人中12人加入庄户剧团,舞龙舞狮、高跷旱船,每人都有角色,个个身怀绝活儿,全家一年演出收入近10万元。

     

        峄城将庄户剧团打造成地域文化的品牌,把独特的文化软实力转变为真金白银,走上了文化与经济融合之路,带动租赁、中介、婚庆、道具等相关产业的产值上亿元,农民从中得到了“看得到、摸得着”的实惠。

     

    文化精髓塑造城市品格

     

        在峄城区的节庆活动上,当地民间舞蹈“独杆轿”表演是压轴节目。“独杆轿”与狮子、龙灯、旱船和秧歌队一起来表演:前面两位“衙役”各举一面旗子开道,后面两位“衙役”抬着一根4米多长的竹竿,竹竿上坐着一位穿着清朝官服的演员。艺人们配合着锣鼓点,走着艺术步,轿上的演员或悬空腾跃,或展现武功,令观众提心吊胆,又回味无穷。

     

        峄城历史悠久,有峄县柳琴戏、大鼓书、琴书、运河拉船纤夫曲等40多项民间艺术,有青檀庙会、峄县社火、打春牛、六月六送满龙等100余项民间习俗,另有石榴栽培技艺、吴林玉雕等民间工艺200多项。

     

        传统文化精髓滋润城市品格,在峄城区,上至耄耋老人下至豆蔻女孩,抓起话筒就能唱,登上舞台就能演。“冠世榴园路匡衡故里”已成为闪亮的“峄城名片”,其内涵是“勤奋、坚毅、求实、创新”,产生了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动力,2015年全区地方生产总值实现165.2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5倍。

     

        峄城依托独有的石榴资源,充分利用农村有利条件,设置农家桌椅、农用器具,收集民间故事、民间服饰,吸引游客体验农家风情,成功举办两届世界石榴大会,打造了“中国石榴城”品牌。截至目前,全区已发展“农家乐”80余家,间接吸纳劳动力6000余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5亿元。

     

    文化雨浇开幸福花

     

        舞蹈《开门红》、戏曲《退证》、快板《争灯》、柳琴戏《编荆笆》……每当夜幕降临,榴园镇朱村的文化广场上热闹非凡,乡亲们纷纷赶来观看庄户剧团的演出。村支书刘怀富说:“俺们的日子富起来了,就追求起精神富有了。村里投资10余万元建起文化大院,成立了庄户剧团,演员就是身边的人,演的就是现实的事儿。”像朱村一样,峄城区冒出60余家这样的“庄户剧团”,常年活跃在乡村民间。

     

        峄城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区、乡、村设施配套、上下联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每个行政村都建起1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大院;区镇两级大力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实现站网全覆盖。峄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邵利说:“我们以乡村文化大院、文化站为抓手,培育乡村的文艺队伍,庄户剧团、文化专业户、个体电影放映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前,只有‘大户人家’才请得起剧团,如今峄城的每家每户都请得来。”

     

        近年来,这个区围绕文化发展、文艺繁荣、产业突破的目标,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由台湾乾唐轩美术工艺股份公司投资320万美元兴建的北钛河陶瓷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活瓷杯、活瓷碗、活瓷茶具、三彩摆饰、吊饰等1000多个品种,带动当地就业人口500余名。投资1200余万元的冠世榴园书画名家写生基地两年来已接待多批国内外书画名家来此写生,并与13个省的美协签订了合作协议。投资4000万元的大成青铜艺术有限公司项目3年来创造产值近亿元。投资6000万元的亚得立文化旅游项目,已开发石榴娃雕刻、台儿庄古城笔筒等各类文化旅游工艺品20余种。投资3500余万元的始祖女娲文化园,成功举办了多届始祖女娲文化节。

     

    播种文化收获精彩

     

        “杨子荣假扮土匪入威虎山,见到众位土匪一抱拳:见过各位老大。这时候土匪就说了,天王盖地虎,这是黑话啊。杨子荣说,宝塔镇河妖,嘛哈嘛哈,正晌午说话谁也没有家……”在徐楼社区艺术团举行的演出中,民间艺人李恩元,正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峄县平词”说唱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精彩的表演博得阵阵掌声。

     

        坛山街道徐楼居委会通过创办居民艺术团,给社区居民带来了欢笑。据悉,这是枣庄成立的第一个社区居民艺术团。团长王延平说,徐楼是个大社区,住着3000多户8000多人,居民中有许多文艺爱好者,还有部分剧团离退休人员,大家对创办居民艺术团非常热心,演员有70多人,自带乐器的伴奏人员20多人,年龄最大的73岁,最小的只有7岁,“四世同台”排演节目,可热闹了。

     

        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阴平镇成立了全市首家镇级文化艺术联合会,下设文学、音乐、舞蹈、戏剧、书画、民间艺术6个协会,有360名文艺爱好者成了各协会的首批会员。古邵镇成立文化志愿者服务队,在山东省属率先之举。峄城区整合民间艺术元素,把散落在民间的文化珍珠穿成串,具有当地特色的柳琴戏、大鼓、琴书、运河拉船纤夫曲以及狮子龙灯、高跷、花船等40多个民间艺术遍地开花。

     

        峄城区把石榴及其文化作为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城市转型的有效载体,研究石榴文化,弘扬石榴文化。在大力开发石榴酒、石榴茶、石榴汁、石榴药品和护肤品基础上,积极发展石榴盆景、石榴糕点、石榴包装业,使石榴搭上了文化产业的快车。石榴及相关产业年创产值效益10亿余元,带动1万余名劳动力实现就业,峄城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榴鲜果、苗木、盆景盆栽集散地。以峄州、三近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为载体,以大成青铜器等企业为引领,大力发展书画交易、演出娱乐、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使之真正成为促进产业转型的“助推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主引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新载体”。

     

        (本报记者 赵秋丽 本报通讯员 张大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