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30日 星期六

    老戏如何激发观众兴趣

    ——由一曲融合摇滚的华阴老腔想到的

    作者:杨玉芹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30日 09版)
    曾经传男不传女的华阴老腔今天却借助一位女歌手的创新唱法获得新生 资料图片

        最近,青年歌手谭维维在东方卫视《中国之星》节目中,用一首摇滚与华阴老腔融合的新歌《给你一点颜色》,带给人惊叹与震撼。与此同时,由这首歌引发的传统戏曲如何创新传承的话题讨论,刷爆了微信朋友圈。

        作为传统戏曲剧种,老腔够“老”,源于明末清初;老腔也够“小”,只是华阴县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不管老还是小,老腔的声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独具特色,曾深受群众喜爱。目前,因濒临消亡,老腔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虽然这些年从影视剧中偶尔能寻觅到老腔的影子,但真正了解并喜爱老腔的观众却越来越少。不得不承认,谭维维混搭的老腔《给你一点颜色》,给老腔这一古老的剧种涂抹上一层靓丽的颜色,让老腔进入了全国观众的视野并且火了起来。

        老腔是幸运的,它借助流行音乐人的创新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但我国诸多传统戏曲剧种尤其是地方戏,都面临着衰落甚至消亡的命运。如何让传统戏曲这棵“老树”重新枝繁叶茂、焕发生机?这些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仅仅“保护”起来是不够的,让“老树”发新芽、开新花才是正道。老腔的重生给予我们的启示就是,传承古老艺术时,要敢于创新,大胆嫁接能够引起当代人共鸣的现代元素,这样方能让艺术老树孕育出新的生命活力。当然,这里所说的“嫁接”并非生搬硬套地拼凑,而是广泛地吸收,大胆地创新融合。

        让老剧种传承下去,就得让现代观众接受并喜爱,而只有广泛吸收现代审美元素,才能符合现代观众的口味。现实中,我们的戏剧市场十分不景气,喜欢戏曲的观众群体日渐萎缩。市场不景气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些咿咿呀呀的唱腔尽管优美,但却不能引起青少年观众的兴趣,更无法与他们产生共鸣,因此坐在台下看戏的多为数量正在减少的中老年人。

        可回过头看融合了华阴老腔与摇滚元素的新歌《给你一点颜色》,腔确为老腔,戏确是小戏,为什么瞬间就引爆了年轻观众的激情?为什么能让并不待见戏曲的年轻一代一阵阵地欢呼?精妙之处就在于创作者把老腔与观众喜欢的现代艺术元素进行了大胆融合。这首歌是老腔民间艺人的砸板凳加现代摇滚的伴奏,古老的唱腔配上了现代环保主题的唱词,现代歌手的主唱加民间艺人的配合……古老与现代,城市与乡村,戏曲与摇滚,就这样混搭在了一起,恰如一杯醇厚的鸡尾酒,激活了观众听觉的“味蕾”。

        通过“嫁接”让戏曲“老树”焕发生机的另一层意思就是要大胆创新。当前,我国有很多具有百年历史的地方戏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加以保护。保护起来并非万事大吉,因为被动地保护起来的地方戏只能是个“植物人”——没有市场,没有观众。“政府是投资主体、领导是基本观众、得奖是主要目的、仓库是最终归宿”是很多地方戏曲新创剧目的真实写照。而恰恰因为靠政府养着,很多地方剧团缺乏创新的动力,作品程式老套,节奏缓慢,陈旧肤浅,很难与观众产生共鸣。因此,对传统戏曲最好的保护就是发展。这就要求戏曲院团努力培养创新性人才,并在多出新品新作上下功夫。只有按照现代观众的要求和口味,用创新的思维传承老戏,推陈出新,与时代同行,才能在多样化的文化竞争中保持戏曲自身的本质特点,进而在文化舞台上争得一席之地。

        不管是哪个剧种,不管它有多么悠久的历史,只有演得开,演得火,才能留得住,传下去。京剧如此,老腔如此,各类地方戏剧莫不如此。

        (杨玉芹,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