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26日 星期二

    文化视角

    阅读推广,图书馆界在行动

    作者:赵晓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26日 10版)

        近10年来,读书成为一个广受人们关注的话题。由于受到手机的冲击,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与我们渐行渐远,人们读书的时间减少,热情在下降,而长期形成的阅读习惯也在渐渐发生改变。这一现象受到了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此,图书馆界做出了很多努力,以实际行动推动社会关注阅读。2005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决定成立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对社会阅读问题开展研究,并协助图书馆开展相关阅读活动。2009年该委员会更名为阅读推广委员会,下设15个专业委员会:阅读文化研究委员会、推荐书目委员会、家庭藏书读书委员会、图书馆与社会阅读委员会、媒体与阅读委员会、少儿阅读推广委员会、大学生阅读委员会等。从这些专业委员会的设立,可以看出阅读关系到社会各层次人群,关系到知识接受方式与民族素质、关系到社会公平与心理健康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由此,“阅读推广”的理念一经提出,就受到广泛关注。社会各方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开始为阅读推广做出努力。图书馆作为民众最常见的文化服务机构,在阅读推广领域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力量。

        日前,北京大学王余光教授主编的《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一书面世,针对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种种问题展开了系统的讨论。

        该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报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近10年来我国“图书馆与阅读推广”研究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在对图书馆和阅读推广的研究背景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分析学术界对该问题研究的主要方面,总结图书馆和阅读推广的研究成果,对阅读转型进行了历史考察,阐述了21世纪以来读者阅读习惯的变迁以及对社会变迁与家庭藏书的转型、技术变革与图书馆阅读服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对中国阅读推广的争论问题:如“国家读书节”设立的意义、经典阅读与儿童读经、大数据时代的推荐书目、纸本阅读与数字阅读等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第二部分讨论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理论与实践。对国内外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相关文献进行了概述,分析了中国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基本条件,依次详细探讨了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省市图书馆及中国基层图书馆三大不同类型公共图书馆在阅读推广中的不同定位、策略和发展,展现了中国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现状,分析了中国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总结了中国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经验教训,为中国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具体展开提供了意见和指导。

        目前,图书馆在开展阅读推广的实践中,儿童阅读与经典阅读受到高度重视,因此该书的第三与第四部分,对上述两个话题分别加以深入讨论。

        在儿童阅读推广方面,与家庭、学校相比,图书馆具有更加丰富的资源、专业的人才、可展开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为儿童量身定制的环境等优势。书中对图书馆开展儿童阅读推广的必要性、范围、优势、基本要素、推广策略,网络环境下的儿童阅读推广等问题展开讨论与研究,对儿童阅读推广的一些经典案例加以解析,并通过中美儿童阅读推广的比较,探索中国儿童阅读推广的适宜方法与途径。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尊先法、重古训的民族,对经典的传承和发展颇为重视。《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一书探讨了当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经典阅读的不足和问题,论述了当前图书馆界经典阅读推广的现状,结合创建全民阅读和书香社会的背景,对我国经典阅读推广的活动提出了建议和对策。就笔者所知,随着该课题部分成果的发表及课题组成员的参与,近些年对经典阅读推广的关注渐渐成为图书馆界阅读推广的新亮点。国内一些公共图书馆在经典阅读推广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2013年11月,深圳图书馆创设了“南书房”服务区,倡导经典阅读;深圳市南山区图书馆建有经典阅览室,河北省图书馆设有经典空间,还有一些图书馆专门设置了经典书架。

        透过《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一书,我们不仅看到了图书馆界在阅读推广纵深与个性化方向发展方面做出的努力,我们更坚信,通过一代又一代图书馆界同仁的努力,一个书香社会必将在中华大地上逐步形成,读书定会蔚然成风。

        (赵晓)《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 王余光 主编 朝华出版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