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26日 星期二

    彩云之南一家人

    ——云南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纪实

    作者:本报记者 张勇 任维东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26日 01版)

        在棕榈摇曳、蕉香四溢的西双版纳勐腊县,有一个美丽的村寨——瑶区乡回都村,傣、彝、瑶、汉、哈尼、壮、拉祜、布朗8个民族的村民在这里生活,习俗互通,和睦相处。

     

        在苍山北麓、洱海源头的大理州洱源县,有一个户户白墙青瓦、处处彩绘图画的艳丽村庄。这就是全国文明村镇三营镇郑家庄,每到春节、中秋,全村汉、藏、白、傣、纳西、傈僳、彝7个民族的群众都要一起吃团圆饭。

     

        七彩云南,处处都有这样多民族亲如一家的村寨。近3年,云南举全省之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成为云岭高原26个民族共同的信念。

     

    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

     

        25个少数民族人口达150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3%,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占全省面积的四分之三,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的42.99%——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已经成为云南各族干部群众的共识,要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就必须让26个民族更加团结,一起致富。

     

        2012年6月,云南省委省政府正式启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提出云南要在民族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保障、民族文化繁荣等10个方面作出示范,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边疆繁荣开放三大新跨越,到2020年全面建成示范区。在示范区创建中,云南省强化法治保障,2013年出台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2015年制定了《宗教事务管理规定》,2016年将制定《民族团结进步条例》。

     

        示范区创建3年,云南民族自治地方的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今年上半年,全省民族地区实现生产总值2164亿元,同比增长9.1%,农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1%。

     

    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

     

        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是独龙族唯一聚居区,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916元。为了实现“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承诺,2010年云南启动了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工程。2014年末,独龙江乡通了电话、网络,农民人均纯收入2525元。

     

        自2013年启动“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三年行动计划以来,云南共创建了10个示范县、100个示范乡镇、1000个示范村(社区),大理州和西双版纳州被列为全国首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014年至今,省级各部门整合项目资金2350亿元,投入到民族地区。2015年7月,云南又实施兴边富民工程,使边境一线110万各族群众受益。

     

        然而,云南目前有88个县尚未脱贫,贫困人口还有574万,每年全省都会有10多万脱贫人口返贫。在中共云南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云南“十三五”规划建议稿中,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继续成为主要任务,脱贫攻坚是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云南省政协2013年和2015年两次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情况进行调研,负责调研的省政协民族宗教委主任欧志明期望:深度贫困人口和边境民族地区应成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国家有关部门加大对云南示范区创建工作的投入力度。

     

    文化是民族团结的黏合剂

     

        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过程中,云南始终把推进民族文化繁荣作为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内容,让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交流成为民族团结的润滑剂、催化剂、黏合剂。

     

        首先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如开展“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送戏下乡慰问演出活动,全省送戏下乡12880场,观众累计达1000余万人次,实施“边境文化扶贫工程”,向少数民族地区、边境乡镇赠阅民族类报刊图书。其次是加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力度,打造民族文化精品,启动实施“十项精品,百名人才”工程,包括成功举办哈尼梯田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一周年纪念暨庆祝第九届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推动建水团山民居和澜沧景迈山的糯干村、翁基村列为2014年国家实施总体保护村落;2014年投入2000万元抢救保护201个传统文化项目……

     

        繁荣民族文化的努力,培育出一朵朵绚丽多彩的民族团结之花。以红河歌舞团为龙头的创作队伍带着文艺精品走出国门,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红河文化。2015年7月3日,全国首个文化农庄——西双版纳曼掌文化农庄正式开放,成为傣族文化博览园、民族文化创意园、文化旅游示范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本报记者 张勇 任维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