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23日 星期六

    专家热议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科普创作

    作者:光明网记者 战钊 宋雅娟 蒲潇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23日 04版)

        本报北京1月22日电(光明网记者战钊、宋雅娟、蒲潇)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科普创作如何与时俱进?22日,一场题为“媒体融合与科普创作”的科学沙龙在光明网举行,科学家、媒体人士、科普作家、科普研究专家纷纷现身说法。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邓涛认为,公众对科普内容有强烈的需求,这个需求就是做科普最好的动力。科技工作者也有义务把自己的工作介绍给公众,一篇顶级学术论文只有小圈子的受众,但是一篇优秀的科普文章可以影响全社会。“媒体发展非常迅速,现在不是科普的春天,而是火热的夏天。”

        在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郑永春看来,科学传播会影响中国的未来,“如果青少年热爱科学、投身科技事业的氛围非常强,我们国家整体创新能力一定强”,他建议,相关部门要给予科普团队持续支撑,促进科普团体大发展。

        科技日报社评论理论部副主任尹传红表示,在“互联网+”时代,趣味性是科普创作的永恒追求,媒体要善于挖掘科学的“理趣”。他引用苏联科普作家伊林的名言说,“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乏味的叙述”。

        “如果科学家不出来做科普,那这个阵地就会被伪科学之流占据。”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教授马冠生认为,科普创作要兼顾科学性和时效性,“做科普就是要让老百姓听得懂、做得到”。

        本次活动由本报科技部常务副主任金振蓉主持。来自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普研究所、中科院、《知识分子》编辑部等单位的相关负责人也从各自角度谈了对科普创作的看法。

        由光明网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2016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征集活动”也于同日启动,征集活动持续至12月,评选结果将于明年年初公布。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