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15日 星期五

    足尖的音符

    ——芭蕾小记

    作者:张怡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15日 16版)
    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舞姬》 CFP
    路易十四宫廷画像

        “太阳王”路易十四曾有过一张十分著名的宫廷画像。画面上年逾六十的法国国王身着华丽的舞蹈装,一双漂亮的双腿和脚下饰有钻石纽扣的深红色高跟鞋,在这幅由亚森特·里戈绘制的官方肖像画上显得格外瞩目。现藏于卢浮宫的这幅国王肖像,在历史上曾在凡尔赛宫的觐见室里代替路易十四在其外出时接受廷臣觐见。

        17世纪,法国国王的画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异常重要的地位,国王肖像即为国王本人的代表,如有背朝画像者即如背朝国王,是为大不敬。“太阳王”为何要在如此郑重的官方肖像上选择身着华丽夺目的舞蹈装来代表自己呢?这一点在与17世纪的古典常识已日渐疏离的后世观众看来,殊难理解。

        古典时代的法兰西,一方面,华丽本身即天然地具有一种政治功能,国王衣饰华丽、光彩照人,结合王宫内外丰富的庆典活动,正好向全欧洲显示其权力、财富与威严;另一方面,在路易十四“戏剧国家”的宫廷文化理念下,凡尔赛宫一如国王展示其权力的舞台布景,而国王本人即如演员本人一般,自有意识地在宫廷生活的舞台上进行表演。而芭蕾舞剧则是这一国家政治生活中关于“荣耀”问题的一种形象化展示。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里戈的这幅官方肖像也从侧面说明了国王路易十四的一种个人口味,即对舞蹈尤其是芭蕾舞的痴迷。路易十四有一双漂亮的腿,他对此十分自豪,也从不会错过任何向公众展示它们的机会。芭蕾无疑为国王的这一独特趣味,提供了一个妙不可言的展示空间。尽管在现代读者看来,实难想象一位在公开场合亲自参加芭蕾舞演出的国王,但路易十四同时代的人在各类回忆录和随笔集中,的确曾对国王的舞姿不吝赞美。据记载,路易十四首次登台演出是在十三岁,进入三十岁后因身材问题而不得不退出舞台。里戈所绘制画像之际已是国王退役近三十年后,但显然昔日美好的舞台记忆并没有在其脑海中远去。路易十四曾先后在26部大型芭蕾中担任主角,1661年亲政之后即下令在巴黎创办全世界第一所皇家舞蹈学校,同时并任命吕利、莫里哀和博尚三位大师专门负责芭蕾艺术的创作和演出。现代芭蕾的五个基本脚位、十二个手位和一些舞步,皆以法文命名,便是来自路易十四时代的这一宝贵传承。至于我们今天很熟悉的一些莫里哀的戏剧作品(例如《小绅士》),在17世纪的法国宫廷上演时其形式从更严格的角度上看也应该被视为“芭蕾戏剧”,而不是现代概念上的戏剧。

        芭蕾这一最早发源于意大利民间的舞蹈形式,自14世纪中期出现后便从意大利向欧洲其他地区扩散,这一趋势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鼎盛。文艺复兴带来的宫廷氛围变革,使得舞蹈亦成为廷臣侍奉君主的必要个人修养之一。礼仪和艺术在宫廷生活中的地位日渐上升。此后,宫廷芭蕾便借着意大利佛罗伦萨地区的新贵族美第奇家族将幼女嫁与法王亨利二世的契机进入法国,众多意大利籍的音乐家以及舞蹈大师也因此得以来到法国宫廷进行表演。现在我们汉语中的芭蕾一词即来源于法文的“ballet”,而芭蕾舞也正是在法兰西才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动作体系。此后,处于欧洲文化中心地位的法兰西艺术思潮经历大革命进入浪漫主义时代,艺术思潮的变革对法国芭蕾流派产生的最直接的影响,便是轻盈飘逸的脚尖舞技术首先在法国出现了。1832年菲利普·塔里奥尼为女儿玛丽创作的《仙女》在巴黎首演获得空前成功。脚尖舞技术第一次在舞台上得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展示,加上过膝的白色纱裙,浪漫芭蕾时期“白裙芭蕾”轻盈飘逸的舞风从此大放异彩,浪漫主义芭蕾也因此而成为芭蕾史上一个灿烂辉煌的“黄金时代”,芭蕾舞台上先后涌现出一批以《仙女》(1832)、《吉赛尔》(1841)和《葛蓓莉娅》(1870)为代表的传世佳作,芭蕾艺术在内容与题材、技巧与表演及演出形式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在芭蕾舞蹈演员的培养方面更是积累起一套系统、科学的训练方法。

        然而,经过19世纪浪漫主义的黄金时代以后,芭蕾艺术在西欧和意大利急剧衰落。直到19世纪下半叶,俄国逐渐取代法国,开始成为欧洲芭蕾的中心,芭蕾艺术方才重新迎来芭蕾史上的鼎盛时代。俄国的“古典芭蕾”为今天的观众留下了《睡美人》(1890)、《胡桃夹子》(1892)以及《天鹅湖》(1895)三大经典剧目,这恐怕也是众多对芭蕾艺术知之不多的普通观众对芭蕾的最初印象。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芭蕾艺术的权威地位仍一直持续到今天。

        在俄国芭蕾艺术史上,最为重要的两大剧团是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与马林斯基剧院(即苏联的基洛夫剧院)芭蕾舞团,两者两分天下,各有拥趸。

        莫斯科大剧院始建于1776年,剧院的芭蕾舞团一方面继承了欧洲芭蕾的悠久历史传统,另一方面则在本国丰富的民族音乐与舞蹈的土壤上,进一步建立并发展了本民族的芭蕾体系。马林斯基剧院的创立较莫斯科大剧院稍晚一些。但是剧院落成之后,便很快声名鹊起,其芭蕾舞团的盛名并不较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逊色。马林斯基芭蕾舞团拥有两百多年的辉煌历史,素有俄罗斯“芭蕾航母”之称,亦是当今全球最顶尖的古典芭蕾舞团,其舞团精湛、完美、细腻的古典芭蕾技巧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的演奏配合绝妙,相得益彰,堪称世界芭蕾舞台上的不朽传奇,有幸在今年国家大剧院秋季演出季的舞蹈节得见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真容的观众想必对此已深有体会。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国家大剧院秋季演出季的舞蹈节上,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连续推出两部诚意十足的作品:气势恢宏的古典巨作《舞姬》以及精致的“现代三合一”小品《精品荟萃》。前者沿用苏联复排佩季帕在1877年的《舞姬》前三幕版本,这部充满异域风情的古典舞剧讲述了武士索罗与神庙舞姬尼基亚两人的爱情悲剧。由于剧中最著名的芭蕾场景第三幕“幽灵王国”需要大量优秀的芭蕾群舞演员共同呈现这一美轮美奂的场景,因此没有一定实力的芭蕾舞团根本不敢排演该剧。马林斯基剧院舞团对该剧优美和谐的呈现,令人叹为观止。至于汇集了《苏格兰交响曲》《五段探戈》以及《在夜晚》三段作品的《精品荟萃》,则集中了现代芭蕾爱好者心心念念的三部精致作品。其中,《苏格兰交响曲》是著名编导乔治·巴兰钦的代表作,以门德尔松的音乐搭配舞动的肢体,书写出一段关于青春和梦想的诗篇;作为独幕芭蕾舞作品的《五段探戈》1977年由著名编导汉斯·凡·曼恩为荷兰国家芭蕾舞团所编,作品使用阿根廷音乐家皮亚佐拉的音乐,别具匠心地将探戈风情和芭蕾融合,让观众在探戈的火热激情之间又体味到芭蕾舞蹈的轻盈灵动。至于最后一部《在夜晚》则是2009年马林斯基剧院舞团复排的杰罗姆·罗宾斯代表作,这部首演于1972年的作品以肖邦的音乐为衬托,通过三段双人舞的编排形式,展现夜晚星空下三对恋人在恋爱中的不同状态,演员天然流畅的舞蹈动作在恍如梦幻的舞台布景的映衬下,令人不禁屏息观赏。时间与空间在舞蹈和光线的交叉处混淆了彼此的界限,爱情那飘忽又不可捉摸的神秘氛围在这里找到了最美的表述方式。

        马林斯基剧院舞团经历了两个世纪漫长而灿烂的岁月,为世界芭蕾舞台孕育出诸如马蒂尔德·卡莎茗卡、安娜·巴普洛娃、瓦斯拉夫·尼金斯基、加琳娜·乌兰诺娃、鲁道夫·努里耶夫、米哈伊尔·巴瑞什尼科夫等一大批如雷贯耳的名字;此外,除了威尔第曾于1862年亲临其作品《命运的力量》在这里的首次公演外,《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众多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芭蕾名剧也正是在这里完成首次演出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