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安全帽,跟随贺琪走入狭小的楼梯,经过90级台阶,记者来到正在建设中的乌鲁木齐地铁一号线11标段铁路局地铁站的施工现场。
令人意外的是,庞大的施工现场看不到多少灰尘,耳畔只听到送风机发出的轰鸣声;略显黑暗的隧道内,工人们挖掘的挖掘,运土的运土,井然有序。
“我们的施工现场作业管理规范已经在整个地铁项目中推广,安全质量受控、形象进度领跑全线。”贺琪自豪地说。今年才31岁的他,已经是中铁一局乌鲁木齐地铁项目总工程师。
成为在全线推广的规范要求
2014年1月,中铁一局中标乌鲁木齐地铁一号线项目后,公司领导首先想到了让贺琪来担任这个项目的总工程师。之前,他曾参与建设了深圳和南宁两个地铁项目。那年他刚满30岁。
虽说已经有过两次地铁施工的经验,但贺琪看到乌鲁木齐地铁施工现场后,心里还是打起了鼓:地铁全线穿越的地层为卵石层,任何疏松都将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加之其他一些因素,在许多地铁建设基本采用盾构施工的当今,这里却无法使用。况且在某些区域内,隧道顶部与路面距离仅有4.5米,属于超浅埋隧道,施工安全风险非常大。
缺少可借鉴的经验,又没有可参考的资料,贺琪不等不靠,工人尚未进入施工现场,他就每天在施工现场附近观察、思考。几天后,他拿出一整套施工方案:方便周边居民出行,保稳定,保安全为首要任务;对地面改移过程采取“先建新站保留旧站,建好新站拆除旧站”的思路。
2015年5月19日,由中铁一局贺琪负责的11标段铁路局至体育中心站的区间双线隧道实现所有参建标段的首条贯通。由他负责设计的安全质量受控、现场管理规范等一系列施工方案成为在全线推广的规范要求。
创立“十五字”工法
“我必须到作业面的最前面最危险的地方。毕竟在乌鲁木齐这是第一条修建的地铁线路,没有经验借鉴。”贺琪说。正是这种信念,让贺琪每天早中晚都会出现在施工现场,尽管有时并不需要他在现场,但他还是照样出现在那里,走下90层的楼梯,来到工人身边。
凭着自己的钻研与思考,一年后,贺琪总结出了一套15字工艺流程,也叫“十五字”工法:先喷砼,留套管,打导管,重注浆,控坍塌。
目前,贺琪独创的这套工法不仅在他所在的标段运用,而且在乌鲁木齐一号地铁全线各标段得到推广。中铁一局三分公司正在积极为贺琪的这项独创的工法申请专利。
说起这套工法的形成,贺琪说:“我可能是一个喜欢总结的人吧,所以就有了这个‘十五字’工法。”他还根据乌鲁木齐市不同区域地质,在隧道开挖中引入CRD交叉中隔壁施工、双侧壁导坑等工法,也被灵活地交叉使用。
中铁一局三分公司党委书记田利峰介绍说,勤思考、爱钻研、善总结是贺琪最大的特点,也使他在地铁施工技术管理中屡屡创新。几年间,贺琪技术创新为企业节约成本上百万元。特别是在南宁地铁项目中,仅他提出的一项技术创新,就节约成本76万多元。
将来坐自己建成的地铁
说到自己的工作,贺琪总是滔滔不绝:“我觉得我的工作真的很有意义。尽管压力有时让人产生很大焦虑,尽管离家千里有时会产生寂寞。”
贺琪的同事都说他是个“地铁迷”。他关注地铁已经到了入迷的地步,世界的,中国的,他都关注。他自己也承认,每当到了一座城市,他首先想的是:这个城市哪里可以修地铁,怎么修。
“我能记住自己修建过的地铁的每个细节。深圳地铁益田站,南宁地铁心圩站。如果现在有人在里面维修时迷了路,我不用看图纸都能给他说得清清楚楚。因为施工时的每个细节都刻在我的脑子里了。”贺琪说。
“每一个地铁项目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城市地下的世界都是神秘的,充满挑战。我对自己修过的地铁都很满意,但不等通车我就走了,这可能就是我的职业生涯。我想我一定会坐上我修的地铁,那一天可能是在我退休后,那时我将带着儿子乘坐。我一定会自豪地告诉他这是爸爸修建的地铁。这就足够了,他也一定会为我骄傲的。”贺琪笑着说。
(本报记者 王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