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传播学院学生颜思雅导演的电影《迟暮》夺得第二届华语大学生视觉映像艺术节“特殊关注”命题纪录片竞赛单元特别大奖;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在201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斩获3个全国二等奖;在2015欧亚经济论坛丝路会展创客大赛中,管理学院学生沈丹夏提交的作品《2016海峡两岸文创贸易博览会》荣获三等奖……最近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喜事连连。
这些硕果的背后,是嘉庚学子们忙碌的身影,他们努力让大学生活更精彩。
“拼”劲在心里
早晨7点,阳光初露,嘉庚学院图书馆前的广场上已聚集了一群人。他们或捧书阅读,或戴着耳机学英语发音。他们是嘉庚学院的晨读队成员,周一到周五,每天7点,准时在广场开始晨读。
这个“蛮拼的”群体背后,其实还有一个更拼的人,他就是褚嘉诚,晨读队负责人。褚嘉诚有个超级课表,从早上6点30分到晚上12点,每个时间段都满满当当,包括上课、听讲座、图书馆自习、练钢琴、打篮球等。每年都是专业成绩第一的他说:“没有人天生优秀,都是一点一滴在挫折中成长。”
姚凯、陈鹏辉等几个学生,为了智能汽车大赛,可谓是废寝忘食。一年里,他们绘制电路板、编写代码、调校机械,并进行反复地修改、调试,经常熬夜通宵。辛勤的汗水,浇灌出灿烂的花朵。他们在2015年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上捧回了一等奖。
“创”路在脚下
最近,嘉庚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陈志航和小伙伴凭借一辆独特的智能婴儿车拿下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并获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入围奖。
他们设计的这款婴儿车被称为婴儿车里的“战车”,配备了包括甲醛检测仪、PM2.5检测仪在内的多种检测仪器和微型处理器、液晶显示屏等电子元件。陈志航解释,通过这些“穿”在婴儿车上的传感器,妈妈们推着宝宝外出,每到一个地方,都可以显示出空气中PM2.5的含量。婴儿车还配备了能够过滤PM2.5等有害物的遮罩,经测算可抵挡96%的PM2.5。婴儿车还加了自动刹车装置,如果失控后的速度达到设定数值,就会自动刹车。
创意+创新,这股旋风在嘉庚学院流行已久。
拧开龙头,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水才会慢慢变热;如果通风不好,毛巾会出现难闻的味道;洗完澡,洗手池的镜子总会出现一层水雾……机电工程系学生梁淯贤和黄伟斌从这些生活困扰出发,开动脑筋。他们改造传统洗手池,设计出一款智能洗手池——它能即开即热,能自动清除镜面上的水雾,还能为毛巾烘干消毒,甚至收集废水冲马桶。
校友曾国垠毕业后进入了美国易森建筑事务所,工作一年后,他决定创立“晚安工作室”。张三疯奶茶店、赵小姐的店,这些厦门的知名文艺小店的设计装修都是出自曾国垠的团队之手。
“善”念在胸中
每周五晚,嘉庚学院建筑学系2013级学生林泽镇和小伙伴们都会坐两个小时的车赶往云霄县内龙村。在内龙村,他们要完成当地一栋围楼的测绘、设计、规划等工作。
林泽镇在嘉庚学院成立了一个“古建筑联盟”社团,主要进行福建当地民居围楼的宣传、保护、再生计划等工作。平时,林泽镇会和小伙伴到福建当地的一些围楼进行调研和宣传。林泽镇说:“我们现在能做的很少,但就是想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一些人的观念。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围楼,让围楼这种独特的民居文化能够保持下去。”
“常怀一颗感恩之心”,这是嘉庚学院致力推广的理念。在嘉庚学院,经常能看到学生志愿者在维修师傅的指导下为公共自行车“小绿”把脉看病。王瑞芳院长叮嘱:“‘小绿’不仅是代步工具,更是培养大家责任心与公民意识的载体,要让‘小绿’成为大学生涯中美好的回忆。”
嘉庚学院有个习惯,每年都要在新生入学时召开院长与新生对话会。曾经有学生抛出“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的问题,戴一峰副院长结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代表作《约翰·克里斯朵夫》中的观点表示,生命的最大意义在于每个人作为一个生命个体,要竭尽所能,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同时收获自己的幸福。
不久前,嘉庚学院度过了12岁生日,一名校友的举动被纷纷点赞,称“这是他送给母校的最好的生日礼物”。校友杨乃吉救人上岸后,没有留下姓名就离开了,但他救人的背影和侧面恰好被岸上的游客拍到,并发到网络上。这个湿漉漉的背影在网络上一夜走红,被称为“最帅背影”。救人却低调不留名的杨乃吉,被“挖”出来后婉拒了各路媒体的采访,他表示,这只是一件小事。(本报通讯员 李珊珊 本报记者 马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