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虽瘦实腴,质朴的力量

    ——评童庆炳《旧梦与远山》

    作者:孙书敏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29日 11版)
    《旧梦与远山》童庆炳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童庆炳和妻子曾恬

        童庆炳先生的遗作《旧梦与远山》最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先生逝世几个月后,翻开这本书,恍若隔世。八十年生命情感,漫过了时间的无情流逝,将真情真性的先生推到眼前。文中对平凡往事细节的真实记叙,重现了生活场景。篇篇散文连缀起来,即是先生八十年生命的厚重描画。散文情感真挚,文气充沛,生命的感悟与思索荡气回肠。书中真实的生命故事、真挚的情感与朴拙的文字结合在一起,彰显着文学创作较难达到的美学境界——虽瘦实腴。言辞的朴拙和准确自可呈现,而真事、挚情、厚思支撑起童庆炳散文丰厚的内质形态,诠释了散文写作的大家风范。

        童庆炳先生的遗作《旧梦与远山》最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先生逝世几个月后,翻开这本书,恍若隔世。八十年生命情感,漫过了时间的无情流逝,将真情真性的先生推到眼前。文中对平凡往事细节的真实记叙,重现了生活场景。篇篇散文连缀起来,即是先生八十年生命的厚重描画。散文情感真挚,文气充沛,生命的感悟与思索荡气回肠。书中真实的生命故事、真挚的情感与朴拙的文字结合在一起,彰显着文学创作较难达到的美学境界——虽瘦实腴。言辞的朴拙和准确自可呈现,而真事、挚情、厚思支撑起童庆炳散文丰厚的内质形态,诠释了散文写作的大家风范。

        《旧梦与远山》言辞朴拙,能够达到虽瘦实腴的审美境界,由彰显“生命之真”的严苛选材所支撑,形成了童庆炳散文的内质美形态之一。先生要求进入散文的生活事件不仅要真实描绘物理世界,更应该是“生命之真”。先生说:“1998年我曾经写过一篇散文《上课的感觉》发表在校报上,那是用我的教学经历注释我的老师启功先生为北师大题写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也总结了我大半生从事教学工作的体会。后来改名为《我的‘节日’》发表在当年的《人民文学》上面,被五六种刊物转载,还获了散文奖。那种散文一辈子只能写一篇,因为是用生命写成的。”

        用生命写散文的观念在《旧梦与远山》中也得到了最好的贯彻,如对祖母的写作处理。在先生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位女性是祖母、母亲和妻子曾恬,但在先生所有的散文创作中,并不重复使用具体的生活事件,选材严格。例如,祖母曾将自己多年积攒的养老金资助先生读书,曾对他养的雉鸡发表智慧的言论,还曾经是先生的保护者,这些形象分别在三篇不同的散文中出现。先生甚至将祖母、小溪、审美作为支持自己人生之鼎的三足。这么重要的祖母,在先生的散文中,并未有一篇单写的散文,因为其他散文中已经将和祖母有关的生命材料用尽了。

        《旧梦与远山》中事件的生命之真是先生审美之眼的前提,而使这些材料点石成金的却是真挚的情感。用真挚的情感漫过物理世界,从而催生平凡生活的美感,是童庆炳散文内质美的又一面影。中途辍学,先生当了砍柴郎。天下的砍柴郎不知有多少,但并未留下文字,先生却能将琐碎而艰难的砍柴生活通过情感记忆的过滤,获得了令人难忘的力量。散文集的名字叫做“旧梦与远山”。那远山也许在村里人的眼中习以为常,但在久居北京的先生眼中,重重的远山代表着故乡,代表着儿时的记忆,代表着全部生命的起源,代表着一切追溯自己的人情和人事。它即便面目全非,却仍然被先生用充沛的情感鼓动着,带着记忆的热切和怀念的展望,如沁入人心的清凉泉水,进入旧梦。无论如何,梦都是好的,美的,于是,故乡的小溪、重重大山、落后的村庄便有了梦一般的文学意味。这是文学性,其根源在于情感,于真情中产生美。

        散文的真固然是对外在世界描摹的真切,更是人内在情感世界的真挚,但艺术的节制在散文创作中仍然很重要,思想提升能增添散文的思之韵味,构成了童庆炳先生散文内质美的又一侧面。《旧梦与远山》真实生动的细节描绘,统领于思想中,情感中,获得一种节制美。每篇散文的情感漫过细节和思想的盘结,获得更为合理的形式。这使思想不艰涩,细节不琐碎,情感不过度。全书呈现出一种思、事、情恰当结合的写作状态。

        在浑然一体的朴拙真挚的韵味中,我们看到一个站在人文立场、感怀人情、具有悲悯情怀的童庆炳先生。文中,先生曾对金钱提出了质疑。于故乡而言,大家追求财富没有什么问题,但当先生得知乡村的贿选竟需要花费50万元,而选到的干部又向当地老百姓搜刮更多的钱财时,他出离愤怒了。这是一个怀有深厚人文精神的学者对物欲横流的腐败社会的质疑和拷问。如此带有深刻价值判断、穿透历史现象的思考在《旧梦与远山》中比比皆是。人们常言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贫穷,先生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绘那个时代特有的人情美、人性美。

        书中也回忆了发生在“文革”时期的人和事,即使在那样的年代,童庆炳和他的老师黄药眠先生也依然信守人情和人性的应有之义。这来源于先生对美好人性的把握和坚持,彰显出一个深具人文情怀的知识分子的坦诚。

        人文情怀所带来的深邃意味,使《旧梦与远山》获得了久远的生命力,由此,情感漫过的平凡世界不仅仅是童庆炳个人一己得失所产生的情感,而是八十年时代变迁中珍贵的历史记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