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26日 星期六

    年内受关注的英文图书

    作者:于琰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26日 12版)
    国际文化微信公众号《国际范儿》上线了!扫描并识别二维码,即可微信订阅。这里有更丰富、更立体的国际文化报道。

    安德烈亚·伍尔夫 (英国)

     

    《创造自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新世界》

     

        人们普遍认为,我们今天的“生态”概念来自德国18世纪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但是该书认为它其实来自德国博物学家洪堡。该书凸现了洪堡最具革命性的思想:自然是一个万物相互关联的复杂整体,牵一发而动全局,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生态思想的源头。洪堡注意到人类活动正在改变自然,由此预见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问题,可谓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洪堡的自然思想不但启发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而且影响了海克尔的生态学理念,堪称现代自然观的开创者。伍尔夫的传记详细记述了洪堡在中南美洲和西伯利亚地区的科考探险,梳理了洪堡的科学成就和人文思想,以及他对自然科学发展的深刻影响,从而再度激起英语社会对这位被遗忘的伟人的兴趣。该书入选科斯塔图书奖传记类奖项和2016年度卡耐基奖章优秀非虚构类作品大奖最终候选名单。

     

    玛丽·比尔德 (英国)

     

    《元老院与罗马人民:古罗马史》

     

        该书是一本特别的历史著作,作者比尔德是剑桥大学古典学教授,她一改爱德华·吉本为代表的传统史学关注帝王将相的学术倾向,而从小人物的视角来审视罗马历史。比尔德聚焦古罗马人的政治制度,以民主制与独裁制间的矛盾为发展主线,细致且凝练地讲述了古罗马从公元前753年建城直至公元212年卡拉卡拉(Caracalla)皇帝颁布赦令,赋予全体罗马自由民以公民权利为止的千年发展历程。她挑战惯常的历史研究角度,将她的研究范畴延伸至被史学界忽视的边缘人物,如女性、奴隶、阴谋家、战败方等。此外,她还探究罗马人对自身文化的看法,包括他们如何看待帝国统治、应对恐怖主义和叛乱事件以及公民和国家这些新的政治概念。

     

    赛·蒙哥马利 (美国)

     

    《章鱼的灵魂:奇妙意识的惊人探险》 

     

        该书以博物学家兼剧作家蒙哥马利的亲身经历以及大量科学试验数据为基础,论证了低级动物章鱼其实具备复杂的意识,有自由意志并能自觉选择判断。蒙哥马利在新英格兰水族馆工作人员的指导和陪同下,结识了四只性格迥异的章鱼,由此展开一段探究动物意识的奇妙历程。章鱼与人类的生理构造大相径庭,长久以来被视作海底的神秘他者,令人心生畏惧,但蒙哥马利与章鱼亲密接触后发现,它们其实与人类相似,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和强烈的好奇心,会与饲养员斗智斗勇,甚至比人类更擅长同时处理多项任务。蒙哥马利指出动物意识与人类意识的衡量标准不同,并由此进一步发问:人类有关意识乃至灵魂的观念是否太过局限?该书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非虚构类奖项最终名单。

     

    埃里克·拉森 (美国)

     

    《死亡航迹:路西塔尼亚号客轮的末次横渡》

     

        该书记录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关键事件和关键节点。1915年5月7日下午,满载近两千名乘客和船组人员的路西塔尼亚号英国皇家邮轮在爱尔兰南部海域遭到德国U-20号潜水艇的鱼雷攻击,随后迅速沉没,只有不到半数的人得以生还。这一袭击违背了1856年《巴黎宣言》有关保护平民船只的协定,扭转了美国民众对于德国的态度,间接促成了美国于两年后参加对德国的战争,因此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其政治意义可比肩珍珠港袭击,惨烈程度直追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拉森重点关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政治格局,引领读者从两船船长及船员、乘客、英国情报部门和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不同角度重新审视这次海难,探究其背后的人性博弈,小说问鼎《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达三周之久。

     

    托马斯·哈丁 (英国)

     

    《湖畔小屋:有关德国的故事》

     

        该书是家族史与民族史的混合体,通过一座房屋的小历史反映一个民族的大历史。哈丁的曾祖父于1927年在柏林郊外修葺了一栋临湖木屋,全家人每年在此避暑度假,为哈丁的祖母留下了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20世纪30年代纳粹掌权后,这个犹太家庭被迫放弃居所、逃往英国。此后该屋几易其主,柏林墙更是将房子与湖泊分割开。德国重新统一后,哈丁携祖母重访故地,但已是物是人非。2013年哈丁再度造访,得知这处危房已归政府所有、亟待拆除,遂有感而发,著书记述。本书通过数个家庭在湖畔旁、屋檐下的悲欢离合,记录了德国从魏玛共和国走向纳粹政权、从东西分裂直至冷战结束这百年变迁的缩影。哈丁有关湖畔小屋及其几代住户的故事以全新视角呈现了上个世纪德国的社会动荡;而他本人作为犹太后裔,也在书中反思了家族对于故土的复杂情感。该书入选英国科斯塔图书奖传记类奖项最终候选名单。

     

    塔奈哈西·科茨 (美国)

     

    《世界与我之间》

     

        该书是《大西洋月刊》记者科茨写给儿子的一封长信,他结合自身经历和历史事件,探讨了美国黑人群体对于人身受到伤害的恐惧。科茨抨击了美国社会对黑人身体长达数世纪的剥削、掠夺与欺凌,认为美国大众仍沉醉在由政客、好莱坞和历史书籍所编织的谎言之中。他们信奉人类进步的观念,憧憬正义终将胜利的美国梦,殊不知摧毁黑人身体才是美国的传统和文化遗产,而弗格森黑人青年遭白人警察枪杀事件、纽约黑人青年遭白人警察锁喉致死事件都显示,现今的司法体系和执法力量正在参与这场暴行。该书获得2015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非虚构类大奖。

     

    罗宾·科斯特·刘易斯 (美国)

     

    《黝黑美神的航程》

     

        该诗集再现了一组特殊的西方艺术作品,即从古希腊至今涉及黑人女性形象的绘画、雕塑、印刷品乃至锅碗瓢盆等各种视觉艺术实体。诗集标题来自托马斯·斯托哈德美化黑奴贸易的蚀刻画作《黝黑维纳斯从安哥拉至西印度群岛的航程》(1801)。该画反映了黑奴被贩运到美洲的历史,然而画面显示了一名黑皮肤的维纳斯在贝壳中航行,面带笑容。而真实的历史是她们被捆绑起来,强行贩运,许多人在海上死于非命。通过罗列这些历史遗物和艺术品,刘易斯揭露了艺术家和研究者如何以文艺创作参与了奴役黑人的历史。

     

        诗集的第一和第三部分是刘易斯的抒情诗作,探讨欲望和种族对于构建自身身份的影响,正视民族文化中的美与怖。该书获得2015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诗歌类大奖。

     

    帕特里克·盖尔 (英国)

     

    《一个名为冬天的地方》

     

        本书以同性恋者哈里·凯恩在加拿大接受精神治疗并迁徙劳作的经历为主线,穿插了他先前在英国生活的记忆,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变迁。

     

        在爱德华七世治下的英国城镇,内向腼腆的哈里因与一名男演员的秘密恋情败露,而被迫离开英国,孤身移民加拿大,并被分配在一个名为冬天的地方开垦荒野。恶劣的气候、战争的威胁以及往昔的阴影令他的求生之旅异常艰辛。与形形色色的移民和原住民的交往过程,既伴随着欺凌、背叛与恐惧,也有善意、友情乃至爱情的抚慰。哈里在经历了躯体和精神的双重磨砺之后,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内心力量,他的人生也由寒冬逐渐走向新春。

     

        哈里·凯恩的原型是作者盖尔的曾外祖父,书中再现了加拿大殖民史与一战史以及同性恋者的生存状况,探讨了种族、阶级、性别等问题。这部交织着个人传奇与家国命运的著作,堪称一部宏大、细腻且感人肺腑的史诗,它入选了2015年英国科斯塔图书奖小说类奖项最终候选名单。

     

    马克·古德曼 (美国)

     

    《未来犯罪:事事相连,人人皆危,如何防范》

     

        运用3D打印技术制造枪支犯案、遥控心脏起搏器杀人灭口、依据社交网站数据选择作案目标并实施入室抢劫:这些看似天方夜谭的犯罪行为早已从科幻变为现实。为了警醒大众在追求便捷之余加强安全意识,古德曼著书记述了自己多年来的经验见闻,并对个人及国家、集团如何防范及应对高科技犯罪给予建议。

     

        古德曼曾在国际刑警组织、联合国、北约等多家机构就职处理网络犯罪案件,现任硅谷奇点大学的全球安全顾问,并创立未来犯罪研究所,专攻新兴科技的安全风险研究。

     

        《未来犯罪》一书以详实案例呈现近二十年来科技犯罪的总体状况,指出犯罪分子往往先于执法部门掌握并使用高新科技,但上至政府企业、下至平民百姓却往往丝毫不曾觉察自己早已处于危险之中。本书被《华盛顿邮报》评为2015年度十大好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