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25日 星期五

    农村党员教育驶上信息高速路

    ——广西破解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发展难题调研见闻

    作者:本报记者 沈卫星 马兴宇 周仕兴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25日 05版)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喻云林到自治区远程办调研。资料图片
    图为党员教育电视片拍摄现场。资料图片

    ■编者按

     

        改革开放勃兴,华夏农村巨变,广袤中国乡镇村组间,数亿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方式、人际交流沟通与信息传输方式,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农村党的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如何以信息化手段促进新农村建设?2003年到2012年,一项以“让农村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为目标的农村信息化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经党中央决策、在各级组织部门的领导下逐步铺开。历10年寒暑,全国建成中央、省、市、县四级播出平台,70万余个终端站点基本覆盖全国乡村,100多万人的远教骨干队伍建立,一个从中央到地方、规模庞大、上下贯通、信息互动的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顺利完成。

     

        但是,中国农村、农民、农业的情形,随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浪潮而仍在不间断变化。新的发展条件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也在不断遇到新的问题。能否不断破解这些难题,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党员远程教育体系功能的发挥和未来走向。本报今天刊文介绍广西破解远程教育发展难题的一些创新举措,相信对于全国党员远程教育系统开拓思路、破解难题、转型升级会有一定启示。

     

        网络不通、设备老化、管理维护困难;站点管理员素质不过硬、工作不到位;节目内容实用性、针对性不强;站点集中、数量少,人员居住分散,村组距离远,收看节目、参加学习不方便;教育成果转化难,经费、人力不足——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全面建成后,不少地方的远程教育平台在继续发展中又遇到了新的问题。能否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制约和影响党员远程教育系统功能的发挥和下一步的走向。

     

        11月中旬,本报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办公室组成调研组,到桂林、河池、南宁等地的一些县区对广西的党员远程教育工作进行专题调研。沿途的所见所闻,令我们对广西破解发展难题的一些积极创新举措印象深刻。

     

    1、从“村村通”到“户户通”:变号召、组织学习为自主、自发学习

     

        2007年,经过在全国12个省区的试点,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全面铺开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此时,广西农村党员占到全区党员的53%,农村基层党组织占全区基层党组织的38.5%。自治区领导敏锐地意识到,这项工作对于广西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抓党建、提素质、促增收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于是,一个坚持“高起点认识、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标准、3年时间全面建成全自治区所有乡镇村远程教育网络体系的高于国家要求的宏大计划强力推出。组队伍、筹经费、购设施、建站点、出政策、定制度,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发力,积数年之功,全自治区共建成自治区、市、县3级126个教学平台,2.4万个终端接收站点实现了乡村网络覆盖,超额完成任务。

     

        站点建起后,能否管理好、保持运行正常,能否真正把这个平台用起来,不让设备闲置、成为摆设,成为全区远程教育系统高度关注的问题。为每个终端站点配备1~2名责任心强的村干部或大学生村官作为站点管理员,要求所有村干部都能较熟练操作站点设备,自治区市县三级举办站点管理员轮训班;与电信部门和设备提供公司签订检修合同,制订终端站点《设备维护和管理制度》《工作人员制度》《播放收看制度》《操作规程》;每月组织农村党员、干部集中学习数次,为有特殊需要的群众、党员提供个性化预约学习,将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学用情况纳入各县区工作目标量化考评,将各站点年终考评升级评星结果与村干部、管理员绩效资金挂钩——一系列刚性制度与措施的出台,保证了全区大部分站点的开机率与故障维修率。

     

        广西不少农村山高路远、地广人稀,山区一个千把人的村,往往由五六个、七八个屯(组)组成,一个屯几十户人口,村屯之间距离远,群众居住分散。现有的远程终端站点主要建在村委会、党员中心户、中小学校,每个行政村一般安装1至2个终端站点,组织群众集中学习收看很不方便,一些体弱多病留守村里的老党员收看节目更不方便。针对这种情况,各地不断创新思路,想方设法拓展、延伸远程教育的覆盖面与影响力。河池市、百色市、富川县、武宣县在山区为上千个村屯站点配备“远教喇叭”的远教节目无线广播模式,南宁、柳州、桂林、防城港等地将远程教育由室内的“站点式”拓展到户外的“远教广场”模式,来宾市利用远教站点建设100个“社区惠民影院”“圩日便民影院”“村级惠农影院”的“远教影院”模式,柳州、玉林等地以“站点+协会”“站点+基地”“站点+企业”“站点+示范户”“站点+项目”“站点+农家课堂”等形式把远教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企业车间的学用成果转化和学用示范模式,河池市在旅游景区、车站、码头等流动人口密集区和医院、商场等来往人员较集中的地方打造的“远教驿站”模式,河池、崇左等市市委书记、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给基层党员讲党课、通过远程站点同时大规模培训农村干部党员群众的远程视频直播模式,使得远程教育由内部平台延伸到开放平台、从屋内走向户外、从党员干部拓展到普通群众,把远程教育站点的单纯教育功能扩展为党员群众的文化娱乐中心、科技培训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等多个功能。这些有益经验正在全自治区更大范围内推广。

     

        广西目前的2.4万个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依托电信线路和卫星接收系统建成,其中2.2万个站点采用电信宽带模式,另外2000多个不通电信线路的行政村用卫星模式建起站点。这两种模式存在带宽不够、信号不稳定、网络易断路、节目常“卡顿”、画面不清晰、设备老化损坏快、维修难及时等技术缺陷。面对一个村平均一两个接收站点,农村人员难集中、口味难协调、时间难统一、固定场地不方便的难题,近年来,桂林市阳朔县、河池市东兰县等地组织部门率先转变思路,与县电视台合作在电视台开办有线电视远程教育栏目,广电、电信、卫星三种模式并举,实现了远程教育进屯入户,普通群众也可以在家里收看远程教育节目,远程教育从单纯的“党员干部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农村群众的“全民教育”。

     

        总结阳朔等地的经验,从2014年开始,广西远程办与自治区广电网络公司合作,开展远程教育“高清互动电视”模式试点工作,即在广电网络平台开通党员教育点播频道,在每个县、市、区选择一个有条件的行政村和社区先行试点,采用“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群众出一点”的经费分摊方式,利用广电双向高清数字网络,实现远程教育在电信网和广电网络的“双网并播”,推动远程教育“进屯入户”,党员群众足不出户就能随时收看远程教育节目。

     

        “高清互动电视模式”由于信号稳定、画面清晰、进入家庭、收看方便,推出后受到热烈欢迎与充分肯定,短短1年多时间,1万多户农村党员群众安装使用上了“高清互动电视”,全区70多万户开通“高清互动电视”的城市居民也实现了在家里收看远程教育节目。农村群众说:“以前看远教节目,要跑到村里站点抢着看电视;现在在家里吹着风扇就能学政策、学知识了”。专家们认为:“这是远程教育工作的重大创新,对有效解决党员远程教育内容落地有启示意义,意味着党员远程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由于部分农村群众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或者不愿意或者没能力负担机顶盒安装费和每月的有线电视收看费,这项工作采取了先试点再逐步推开的渐进推广方式。用3年使农村党员“高清互动电视”模式用户达到30万户的第一阶段计划就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但广西各级远程教育的干部对在全区铺开“高清互动电视模式”充满信心。在与本报采访组一同调研的路上,自治区远程办主任王波与各地党政领导和远教干部商量得最多的就是:能否争取把这项“干群喜欢、各部门都受益”的好事,列入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惠民工程,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

     

    2、从“固定课堂”到“移动课堂”:变定点定时教育为随时随地教育

     

        龙拱村村民的微心愿:我们想在自己家门口看一场本地的“村晚”;

     

        宜州市人社局:这个心愿我们来完成。

     

        同贡村村民的微心愿:我们村急需一批化肥;

     

        河池市委组织部:这个心愿我们来满足。

     

        平石村第一书记蒋毅刚:希望能帮我们村小学修一个升旗台;

     

        柳州银行河池分行:这个心愿我们来支持。

     

        留守儿童:我想有一套防寒衣服;我们姐弟俩没有学习用品;我希望有一把属于自己的雨伞——

     

        河池党员、干部:这个心愿我来认领。

     

        翻阅着手机界面,看着一个个微心愿被各界单位或党员认领走,廖红雨说:“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一种成就感!”

     

        廖红雨原来是河池市电视台的副台长,因工作干练、业务熟悉,被组织部门“挖”到远教系统,现在她是河池市远程办主任。

     

        随着手机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和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定点定时,以站点式的固定课堂方法向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宣传政策、传递服务信息的远程教育方式面临严重挑战,远程系统处于急需转型升级、再上台阶的关口。今年年初,廖红雨和她的同事们率先在全区上线运行“先锋微远”远教掌上新媒体平台,将远程教育内容转化为适合手机传播的微信平台内容,跑出了广西在互联网背景下探索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由单一教育平台向综合服务平台转变的第一棒。

     

        “先锋微远”微信平台既发布传达最新精神、反映基层实践、弘扬正能量的原创和转载文章,及时宣传党性教育、反腐倡廉、干部人才各方面的政策,又特别注重搭建互动开放的平台和服务窗口,回应干部群众关切的问题、反映群众诉求。党员干部可以通过“党员之家”参与主题讨论,点击“我的足迹”学习栏目随时参加学习;农村干部可以上传文字和图片到“我们村”栏目推介村容村貌、风景民俗、农产品信息,驻村干部可以通过手机上报村情民意、工作动态;困难群众可以通过“微心愿”栏目发布求助信息。微心愿主要面向在职党员和全市的单位、企业等,个人和机构均可在线上认领服务、在线下兑现承诺。

     

        “先锋微远”不到一年用户发展到近5万,覆盖了河池市90%以上的基层党组织和80%以上在职党员,收集、发布的困难群众的500多个“微心愿”,大部分被各界党员认领并得到满足。今年10月,在并未申报、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廖红雨和她的同事们得到一个意外的收获:“先锋微远”因“开创了组织部门党建宣传以及党员服务基层的新模式”,而作为全国20多家获奖单位之一,被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授予“政务突破奖”。

     

        虽然身处欠发达地区,但因为常年干的是“为农村干部群众修建信息高速公路”的活儿,广西的远教干部对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给远教工作带来的新冲击十分敏感。近几年,他们的工作重心之一转向在全区建立全媒体的党员远程教育体系上。自治区建起“八桂先锋网”,在偏远农村地区推广无线广播系统,筹建全区性的互联网远程教育播出平台、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手机微信、易信远程教育平台和电视台的党建电视栏目,鼓励和支持各地自显其能,大力探索“站点课堂”“网络课堂”“家庭课堂”和“掌上课堂”等多网并行、优势互补的党员教育信息化新格局,催生和拓展了远程教育的功能。南宁市的《绿城党旗红》互联网平台、防城港市的《港城先锋》微信平台、贺州市的《党员手机报》等,均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认识得很清楚:虽然财力不能与发达地区相比,虽然不少农村地区大山阻隔、尚未脱贫,但只要抓住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新机遇积极作为,照样能为农村党员群众提供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所不能的现代化信息服务。

     

    3、从“统编教材”到“乡土教材”:变看不懂、不愿学到喜欢看、用得上

     

        广西壮族自治区远程办的办公楼,演播厅、中控室、编辑室、播放厅、审片室、资料库等各种业务工作间十分完备先进。带领我们参观的自治区远程办教学资源处副处长刘楠飞自豪地说:“我们这里的硬件设施和全国各省党员远程教育系统相比肯定是靠前的。”

     

        广西党员远程教育系统的干部很有地位。自治区远程办副主任蒙晓岚介绍说,远程教育一起步,自治区党委就决定高配全区远程教育机构,自治区按副厅级机构组建远程办,市里副处级,县里副科级。组织部门从业务相近、懂技术、政策水平高、精熟文字或视频的单位选拔了600多名业务骨干组建远程教育专职队伍,全区2万多个站点的专兼职管理员大多选拔年轻、接受能力强、有责任心的村干部、新农村指导员、大学生村官、入党积极分子担任。

     

        广西的各级党政领导,对远程教育很重视。前任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副书记陈际瓦等自治区领导多次批示,要求组织部门和远程教育机构在管好、用好、教好、学好上下功夫,真正让远教平台成为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学习科技文化知识、提高致富本领的新课堂、丰富农村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新阵地。今年3月,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专门到自治区远程办调研考察,在充分肯定远程办的工作后,特别强调,要从更高层面认识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作用,要使远程教育真正成为宣传展示广西和全自治区各地形象的重要平台。

     

        领导的高度重视,各方的大力支持,让自治区远程办的同志热情高涨,也意识到自己肩上责任重大。他们经常自我加压说:“各方面给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硬件’,我们自己在‘软件’上必须苦练功夫。”

     

        远程教育的重要“软件”之一,是课件和教材。

     

        针对干部群众反映普遍的远程教育通用版教材过分“高大上”、实用技术教材缺乏针对性、一些课件理论性专业性太强、课件更新不及时、一些节目不解渴、一些节目陈旧过时、本土教材匮乏、市县开发本地特色教材能力不足等远程教育节目“不能满足需求”的突出问题,广西远程教育系统狠抓接地气、有人气的本土教材、特色教材和精品教材的制作,努力破解“使党员干部爱看,对基层群众有用”的难题。

     

        围绕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群众路线、建党90周年、扶贫攻坚、“两委”换届选举等不同阶段的教育主题,自治区远程办连续10年聚合全区力量摄制了《广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百部乡土教材》《百村百品》《百名新型农民》《新中国成立60周年广西“百名英模”》《广西创先争优基层典型100例》《党员故事》《第一书记》《我与小康》《产业亮点》《八桂清风》《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换届选举工作程序和纪律》“百部系列”等一千多部党员教育电视片、动漫片,片子屡获中组部、中国纪录片委员会和全国性纪录片评比大奖,这些“广西品牌”被远教系统同行称为“难能可贵的创举”。

     

        各地各部门也针对基层需要,纷纷组织开设富有地方特色的党员教育电视栏目,制作体现农村特点的“乡土教材”。柳州市的《风展红旗》、贵港市的《红旗飘飘》、玉林市的《玉林儿女》、贺州市的《党旗如画》等电视栏目;桂林市的《两江四湖》《印象刘三姐》特色教材;河池市的《提速的新村》电视系列片;柳州市的《农家科技致富系列片》;百色市的壮汉双语版芒果、香蕉、番茄等水果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电视片;北海、钦州、防城港、梧州等市根据粤语地区群众需求制作的粤语版节目;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少数民族地区制作的少数民族语言课件等,大大丰富了远程教育平台的节目内容。

     

        “上面千条线,基层一根针”。中国社会的变迁,使得农村地区的信息传达方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原有的政策、信息传送方式与通道受到极大冲击。历经组织系统10多年苦心经营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成为不少地区唯一幸存的覆盖面广、传播迅速、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生动直观而且体系独立、完善的综合性信息传输系统。为促使远程教育由单一的学习教育平台向综合性服务平台转变,广西各地积极推动远程教育各成员单位和部门共建共用远程教育网络。连续几年,自治区远程办与自治区团区委、自治区教育厅联合开展了“大学生志愿服务万村远程教育行动”,与自治区科技厅开展“党员科技教育动车组项目”,与自治区商务厅开展“农村商务信息服务”试点,与自治区卫计委实施“远教防艾”工程,与司法部门制作《基层法律援助》栏目,与自治区商务厅、科技厅开设《壮乡农讯》栏目,与自治区纪委开设《惠民政策》栏目,与自治区国土资源、消防、计生等部门通过远教平台开展专题培训等,不仅调动起各部门共同开发教学资源的积极性,也为涉农部门开展工作、及时把相关领域政策交给群众、把惠农支农信息传向农村提供了共同的平台和窗口。

     

        “党的政策的直通车”“党和人民的连心桥”“党员学习的新阵地”,“农民致富的好帮手”“家门口的免费大学”“不用管饭的老师”,“身边的党校”“指尖上的课堂”“群众的监督台”,“一平台、多用途,小系统、大服务”——在广西调研期间,对远程教育系统的各种肯定与赞誉不断传入我们耳朵里。虽然在新兴媒体风起云涌、信息接收方式不断发生颠覆性变化的信息化背景下,农村党员远程教育亟须转型升级、拓展延伸,但在广西的见闻让我们坚信:只要积极创新,大胆探索,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大有可为的。

     

        (本报记者 沈卫星 马兴宇 周仕兴)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