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罗斯与美欧关系陷入困难之际,相对紧密的中俄关系引起新的关注。西方学界及媒体一直在探寻一个答案:中国与俄罗斯是什么样的伙伴关系?是否会走向结盟?
冷战结束后,西方关于中俄关系趋势的评估和猜测通常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中俄关系脆弱复杂,充满不确定因素。许多支持这种观点的人将中俄关系称为“方便婚姻”,认为两国不太可能越走越近,反而很可能渐行渐远。而另一种观点认为,战略甚至意识形态的考量构成中俄关系的基础,两国都视美国为实现自身意图可能的阻碍,他们预见中俄未来必然会结成反美、反西方联盟。
这两种观点都没有准确地反映中俄关系的实质。中俄关系内容丰富、基础牢固,是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冷战后的国际关系演变进一步拉近了两国的关系。许多西方分析家和政府官员推测(可能有人甚至希望),由于俄罗斯深度介入当前叙利亚和乌克兰局势,中俄关系会趋向紧张,甚至破裂。事实上,这样的状况没有发生。
中国无意与俄罗斯正式结盟,也不会结成反美、反西方联盟。中方的愿望是,稳定的中俄关系能够为两个大的邻国在安全的环境里实现国家发展目标提供保障,通过互利互惠的合作彼此提供支持,这为大国处理分歧和开展合作提供了有益经验,同时也有利于巩固国际体系。
中俄关系沿革
中国同沙俄及此后的苏联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有过三次结盟,结果都不如预期,短暂的结盟只是两个实力失衡国家间的权宜之计。从20世纪60年代起,两个同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关系时好时坏,虽然也有合作,但更多时候是对抗和猜疑。1989年,在苏联政权末期,中苏关系终于恢复正常。双方发表声明强调,“要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普遍原则基础上发展相互关系”。两年后,苏联解体,但中俄关系依旧继承了“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原则。
俄罗斯独立之初,向西方“一边倒”的“大西洋主义”占据主导。为了赢得西方信任和援助,俄罗斯在经济改革、削减战略核武器等诸多重要问题上走西方路线,不断作出让步。但事与愿违,俄罗斯反而出现经济萎缩、区域影响力下降,俄罗斯对美欧援助口惠而实不至感到失望,对北约东扩意图十分不满。1992年,俄罗斯开始将更多精力转向亚洲。同年,中俄宣布“相互视为友好国家”并发表联合政治声明,强调“各国人民自由选择其国内发展道路的权利应得到尊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不应妨碍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
自此开始,中俄关系逐步改善和深入。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两国贸易和投资大幅增长。2011年,中国成为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国。仅2014年一年,中国对俄投资增幅就高达80%,且这一增长势头依然保持强劲。20世纪90年代早期,中俄贸易额每年尚不足50亿美元,而2014年这一数字已接近1000亿美元,足以彰显两国经贸关系的成长。2014年,中俄签署天然气管道项目的“世纪合同”,俄将从2018年起向中国供气,最大输气量将达380亿立方米/年。此外,双方还计划在核电、联合航空制造、高铁、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做一些“大事”,并且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金砖国家外汇储备库等新的多边金融平台开展合作。
同时,中俄两国安全合作不断深化。中国连续多年保持俄罗斯最大武器进口国地位,并且正在与俄方探讨开展一系列武器联合研制项目。此外,双方还开展了高层防务磋商、联演联训、人员培训等系列合作,包括双方过去10多年间在双边及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以反恐等为主题举行的20余次联合军演。20年间,已有数千名中国军人赴俄留学,而俄罗斯中高级军官也到中国国防大学进行类似的短期进修。
伴随着经济、军事合作的发展,中俄政治关系也在不断加深。2008年,两国和平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领土争议,划定4300多公里的边界线,从根本上消除了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最大隐患。目前两国在元首、总理、议长、外长等各层级都有年度定期会晤的安排。习近平2013年就任中国国家主席以来,已五次赴俄,俄罗斯总统普京也三次来华,加上国际场合的见面,两人已经会晤了14次,普京成为习主席见过次数最多的外国元首。
管控分歧
尽管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中俄两个邻国间依然存在分歧和矛盾,对外政策关注点也各有侧重。欧洲是俄罗斯的传统外交优先方向,而中国则更多聚焦亚洲。两国外交行事风格也不同,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上的经验更加丰富,外交主动性强,但略显生硬,常出人意料。中国则应对性多一些,姿态相对和缓。
中国的崛起引发了一些俄罗斯人的不安。有些俄罗斯人对中俄力量对比的变化感到不适应。旧有的“中国威胁论”在俄罗斯仍有一定市场。俄罗斯社会舆论基金会于2008年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约60%的俄罗斯人担心日益增多的中国远东移民会对俄领土主权产生威胁,41%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的强大将挑战俄罗斯的利益。随着中国不断寻求新的对外投资贸易机会,同独联体国家合作不断深化,俄罗斯担心中国在其周边争夺影响力。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俄罗斯一度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显示出犹豫。当然,俄罗斯最终于2014年表示对该倡议的支持。另外,仍然有中国人因历史上的一些问题对俄罗斯存有不满。尽管双方已和平解决领土争议,沙俄于19世纪末抢占中国大约15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问题在中国评论界仍常有议论。
然而,以上分歧都不足以支持西方关于中俄关系会渐行渐远的猜测。过去两年,俄罗斯和美国、欧盟的关系由于乌克兰和叙利亚危机每况愈下,关于中俄关系会恶化的评论在西方不时出现。但是,尽管有分歧,中俄对坚定发展两国关系的政策考量是一致的,为双方各自的安全和发展所需,两国必须合作。在国际合作方面,中俄携手既有利于国际政治的平衡,也给诸多国际难题的解决带来机遇。双方既有共识,也有分歧,但双方能承认和有效管控分歧,同时不断扩大共识。正如中国外长王毅所言,中俄关系是一条对外交往的新路,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一种新的外交模式。
对乌克兰和叙利亚危机的应对,反映了中俄如何有效地维护双边伙伴关系。很多美国人认为中国对乌克兰问题态度不明朗,或怀疑中国倒向了俄罗斯一边。事实上,2014年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事件发生之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第一时间明确表示,应该尊重乌克兰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中方强调的是,相关所有各方应通过对话机制协商解决分歧,设立国际协调机制,各方不应采取恶化局势的行动。中国还提出应协助乌克兰维护经济和金融稳定。中国并未倒向任何一边:在国际问题方面,北京从来恪守公正、公平和客观的原则。
但是,中国外交人士和领导人也对导致危机的种种根源性因素更加关注。例如,在独联体国家屡次上演的“颜色革命”和背后的外部因素;北约长期推进东扩对俄罗斯产生安全压力等。还有一层因素不能忽略,这就是俄与独联体国家之间存在复杂的历史、民族、宗教及领土纠葛。乌克兰事件的爆发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乌克兰局势发展到今天,“偶然中有必然”。
在叙利亚问题上,北京认为,俄罗斯应叙利亚政府请求进行军事干涉,目的是打击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分子。尽管华盛顿呼吁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下台,但美俄打击“伊斯兰国”(ISIS)的意愿是相同的。因此,美国一方面谴责俄罗斯干涉;另一方面又表示愿意与俄罗斯共同打击恐怖主义。俄罗斯的行动虽不完全是美国希望看到的,但对美国利益来讲并不完全是坏事。从中国的角度看,俄罗斯和美国在打击“伊斯兰国”这样凶残的恐怖主义方面是有共同利益的。中国希望,在维也纳举行的包括俄罗斯、美国、伊朗和其他本地区相关国家的会谈将在解决该问题方面取得进展。
但是,很难说俄美在叙利亚方面的合作前景如何,因为双方对如何达成和平与秩序并无共识。许多中国人感到困惑,为什么美俄很难走出冷战阴霾?听美国政客和媒体谈俄罗斯,总像在讲那个失败的冷战对手。俄罗斯官员和研究人员也常常抨击美国的傲慢和帝国主义言行。双方都有分析人士认为,美俄之间关于乌克兰和叙利亚的对抗有可能使两国重陷冷战。但在中国看来,这场对抗更像是冷战终结的漫长过程。不知道这次双方是否能够抓住机会,为“宿仇”彻底画上一个句号。
超越零和
鉴于中、俄、美三国之间的关系互相关联,研究中俄关系也需要关注到中美关系的状况。与中俄关系相比,中美之间的合作更加广泛,但中美关系也更为复杂。中美经济总量占到全球三分之一。2014年,双边贸易额达5550多亿美元,双向投资存量超过1200亿美元。37年前,当中美刚刚建交之际,没人预料到两国会发展出如此强有力的双边关系。
但不可否认,中美关系也存在结构性的矛盾。两国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有巨大的不同。很多美国人视中国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及与之相应的更大的国际影响力为对美国全球领导力的潜在挑战。中国正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2003年美国派兵入侵伊拉克之际,中国的GDP大约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八年后,当美开始从伊拉克撤军之时,中国的GDP已增至美国的一半。很多报告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GDP将与美国接近,这个趋势令美国人不安,有人认为中美对抗难以避免。针对中国在南海的南沙一些岛礁上的扩建行为,很多美国学者和评论家认为这是“扩张主义”的体现,并就美国应如何应对展开了激烈讨论。同时,北京认为,美国派军舰接近中国岛礁是挑衅行为,有观点认为美国的对华政策可能从以建设性接触为主转向遏制。
在这些争论的背景下,习近平主席今年9月对美国进行了国事访问。习主席在访美期间,对有关中国发展对美国的世界领导角色构成挑战的观点进行了直接回应,他说,“我们将始终不渝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人们应摈弃你输我赢、零和博弈旧观念,树立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新理念。中国发展好了,对世界有利,对美国也有利;美国发展好了,对世界和中国也有利”。
中国领导人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成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的获益者,秉持和推崇《联合国宪章》规定的主权平等和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中国认为自身在相当长时间里都需要聚焦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高度重视维护一个稳定与和平的外部环境。中国在维护自身利益上的态度是明确和坚决的,对任何挑衅和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和权益的做法都会给予坚决的回应,目的仍是要确保和平与稳定。中国将继续致力于维护地区和国际秩序,更紧密地融入世界。
促进中美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对美国进行自他担任国家主席以来的首次国事访问。自2013年以来,“习奥会”已进行过5次,此外还有3次通话。2013年6月,两国领导人在安纳伯格庄园进行了7个多小时的长谈。之后,习主席宣布中美将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他将之定义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两国领导人之后围绕这一主题继续对话,2014年11月,他们在北京的“瀛台夜话”持续近5个小时。在2015年9月习主席对美国的国事访问中,与奥巴马总统直接对话和共同活动时间约9个小时。两国元首长时间的会晤有助于他们增进了解,防止发生一些美国分析家们认为不可避免的冲突。
习主席这次对美国的国事访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双方在广泛领域达成共识,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气候变化、全球卫生安全、反恐和核不扩散领域的挑战。网络安全曾是访问前两国分歧严重的领域之一,双方领导人就此进行了坦诚的对话,阐明各自意图并就建立打击网络犯罪高级别对话机制达成共识,表示将致力于合作构建互联网空间国际行为准则。这充分显示出中美能够在重要问题上促进全球合作。
当然,中美在例如南海、台湾、人权、经济和贸易等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中国对美国亚太军事同盟的意图极为关切,特别是在2009年美国宣布“转向亚洲”战略之后。美国在亚洲的一些盟友为了强化自己在与中国的领土和海洋权益争议上的地位,拉美国为自己站台,试图让美国介入与中国的争端。这是非常危险的,让人联想到冷战时期的集团政治。
中国和其他地区的一些学者建议,如果美国在本地区坚持推动集团政治,中国和俄罗斯应当通过结盟来应对。但中国决策层并不认可这种说法。中国没有搞集团政治和结盟的政策,也没有这样的政治文化。俄罗斯同样没有这样的意愿。中俄两国应该坚持结为战略伙伴而不是盟的原则。对中美两国来说,重要的是要把牢共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基本方向,继续让对话合作、管控分歧主导彼此关系的议程。
中俄美关系:不等边三角形
中俄美三国目前的相互关系如同一个不等边三角形,其中,华盛顿和莫斯科的这条边距离最长。在三国关系当中,中俄关系的态势显然更加积极和稳定,中美关系一直起伏不断,俄美关系非常紧张,因为俄罗斯现在正遭受美国的严厉制裁。与此同时,中国同俄罗斯对美国动辄以武力和制裁方式对他国施压的做法以及在外交政策中的双重标准不能认同。
在美国及其盟友眼中,中俄走近很容易被视为带有结盟色彩,进而被看作是扰乱或挑战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但从中国的角度看,中美俄三方关系不应该是一方联合另一方对付第三方的“大博弈”。中俄关系的良好发展不针对美国,也不会受到美国的影响。同样,中国同美国开展合作也不会受到俄罗斯因素或是俄美紧张关系的影响。中国不会构建以集团政治为基础的同盟体系,也不会“被结盟”。
现行国际秩序是世界稳定的基石,但并非尽善尽美。2005年中俄共同发表了《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呼吁国际体系更加公正,以公认的国际法准则为合法基础。联合声明显示,中俄视双边关系从不信任、竞争到伙伴与合作方向的发展,为国与国之间提供了一种选择模式,使他们能够管控分歧,扩大共识,支持全球秩序,减少世界陷入大国冲突与战争的风险。
(作者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邀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