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经久不息;泪水,无法自已——连日来,一个由普普通通的新闻工作者组成的报告团,正在安徽各地巡回报告阜阳市广播电视台外宣科主任记者高思杰的感人事迹。所到之处,各界人士无不为之感动。
今年42岁的高思杰,把对新闻事业的深情、对父老乡亲的挚爱化作一组组精彩的镜头、一行行滚烫的文字,被誉为与时代同行的好记者。在痛失爱女的悲痛中,他主动捐献出女儿的眼角膜等器官,为4名患者点亮了生命之灯,演绎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无疆大爱。
有一种力量叫拼命
一米八五的身高,64公斤的体重,看上去瘦削、文弱的高思杰,是有名的拼命三郎。从事新闻工作18年来,他保持着许多让同行敬佩的“纪录”:除本台发稿外,他每年都在央视和省台发稿200条以上;70多篇作品获“安徽新闻奖”“安徽广播电视新闻奖”等奖项;获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37项。
作为一名基层电视记者能够获得这么多成就,让很多人为之惊叹。但熟悉他的领导、同事都知道,一个时刻在拼命工作的人,自然会硕果累累。
“派哪个记者去呢,当时我真的很发愁。”张洪是高思杰的老领导,一说起敬业,他就想起发生非典的2003年。当时,台领导在为安排记者深入隔离病房采访发愁,高思杰主动请缨。高思杰把妻子孩子送到岳母家安顿好,义无反顾地走进了隔离病房,进行了连续40多天的跟踪采访,报道了取得抗击非典胜利的全过程。
高大瘦削的高思杰,提着自己的摄像机,总是跟着新闻不断“奔跑”,高强度的工作让他患上慢性胃炎、心绞痛等疾病,30多岁时就患上了严重静脉曲张,抽掉了双腿大隐静脉。但是,不管在什么状态下,只要有新闻,高思杰一定不会缺席。他刚做完甲沟炎手术,左脚肿得跟馒头似的,只能趿着拖鞋走路。得知颍上县发大水,高思杰非要去灾区采访,在门口台长把他拦下来。高思杰从包里拿出一沓塑料袋,对台长说:“我多套几层塑料袋,脚不会见水发炎的。”
有一种境界叫用心
2007年11月,高思杰参加了在中央电视台举行的“首届全国广播影视系统先进事迹报告会”,他是参会记者中唯一一名地市级以下记者。央视主持人张越在采访高思杰后说:“我觉得对你拍摄的这片土地、这群人,你得在乎他,你得关心他,把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放在心里,你就有话可说。”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用心做好每一次报道”——这是高思杰的工作理念。1997年,高思杰进入阜阳电视台当记者,刚入行的他住在一个10平方米左右的出租屋里,推开门就是床,房间里几乎到处都是资料书籍。他研究了各种音像资料的拍摄手法和构图特点,通读了安徽百科全书,为以后独立采访报道作了充分准备。一年后,他的稿子便出现在省台的节目里。曾经与高思杰在同一个办公室的崔波十分佩服他对新闻的用心程度。经常是三更半夜被他的电话惊醒,十分忐忑地拿起话筒,里边传来的声音往往是:“老崔,刚刚做的稿子的标题,这么改一下会比较好。”
用心投入,才能精品频出。2007年夏,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高思杰第一个赶到王家坝闸。上午采访,下午回到台里编辑、传输,夜里再赶回王家坝。高思杰不分昼夜,一待就是32天,饿了,就泡方便面,渴了,别人丢在地上的半瓶矿泉水他捡起来就喝。就在这样的环境里,60多条新闻报道在各级媒体播出,《救灾公示暖民心》还在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播出。
有一种态度叫热爱
“小时候,村里有了第一台电视机,全村人都围着看,我们小孩子只能爬到树上从高处才能看到。”高思杰从不掩饰自己对新闻工作的热爱,因为从那时起,做新闻、做电视新闻就成为他的理想。
如果说一开始,这种理想还处于原始而感性的状态,那么当一次次赞扬形成强烈的社会影响,一次次舆论监督改变问题的走向,体会了新闻工作神圣力量的高思杰,对事业的热爱多了几分理性。
看到田里的庄稼长势好,高思杰为农民高兴;看到工厂的生产红红火火,他为工人高兴;看到医院服务质量提升,他为病人高兴;看到学校窗明几净,他为学生高兴……高思杰把阜阳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拍得充满真切的感情,一字一句、一篇一集都饱含赤热的深情。外地煤矿企业,开出年收入8万元的底薪,工资每月只有2000余元的他拒绝了;外地电视台为他预留了职位,其间,省台先后6次邀请,他都婉言谢绝了,坚守在故乡的新闻岗位上。高思杰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本报记者 李陈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