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21日 星期一

    脱贫攻坚·扶贫人物

    女“愚公”打通脱贫路

    ——记贵州省罗甸县麻怀村村主任邓迎香

    作者:本报记者 吕慎 柳路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21日 04版)

        提起麻山,很多贵州人都会摇头。长期交通闭塞和严重的石漠化,使这里成了贵州的“贫极”。然而,一位不向贫困低头的女性,带领群众凿隧道、开山路、谋致富,用15年的时间让麻山深处的小村寨焕发了生机。她就是贵州省罗甸县麻怀村村主任邓迎香。

     

    全村投入挖洞“战斗”

     

        麻怀村被大山围困,道路不通,走到最近的公路得翻山越岭两个多小时。村里不通电,物资全靠肩扛,更让人揪心的是,村里的孩子在上学路上不知发生过多少险情。从外村嫁到这里的邓迎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1999年初,国家实施农村电网建设,可电线杆和变压器这样的“大件儿”根本进不了村。“没电我们村就永远挖不掉穷根!”全村群众都动起来了。一位村民在村南发现了一个40米长的自然溶洞,溶洞北端正好对着村外。有了这个偶然的发现,全村投入了挖洞“战斗”,邓迎香也参战了。挖洞比想象的困难得多,由于溶洞狭窄,邓迎香和村民只能跪着甚至趴着,一镐一镐地凿开岩石。凿一阵子,村民们再紧挨着盘坐在地,从内向外用双手把凿下的岩石、泥块传递到洞外。用这样原始的方法挖洞,邓迎香常常累得直不起腰,走不动路,“回家连晚饭都没力气吃”。

     

        2001年,农历正月二十八,216米长的麻怀村通村隧洞打通了。从此麻怀村通往外面的时间从两个多小时减到十五分钟。在那条阴暗狭窄的隧道里,麻怀村人走出去走进来,肩挑马驼……10年过去了,2010年国庆节,邓迎香的女儿出嫁,看着新娘穿着婚纱从隧洞里钻过时的狼狈样,邓迎春心里就一阵阵刺痛,这也更加坚定了她要将隧洞拓展的决心。

     

    千难万险把路通

     

        “有了这个隧洞我们都很满足,可是邓主任不这么想,她觉得我们村子里也可以像外面的人一样骑摩托车,甚至开上小轿车。于是她开始走进各家各户做思想工作。希望大家能够再加把劲,把岩洞拓宽,将洞顶加固。”麻怀村翁井组的一名村民告诉记者。

     

        经过三次村民大会和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大家终于同意跟她一起干。会刚开完,邓迎香就找来几户人家先干起来。当时正值学校放暑假,邓迎香夫妇出去为修路拉资助,就让读初中的女儿顶班干活。丈夫李德龙的手满是裂纹和伤痕。“有一天打洞时,我觉得手指好像特别疼,晚上回家在灯下一照,是指甲没了。”作为工程领头人,李德龙常帮着放炮。时间一长,他发现自己的耳朵越来越不好使,听觉变差了,“5米开外,现在一点声音都听不到”。

     

        “她为大家去找钱,女儿顶她做工;为拓洞,她老公的耳朵都炸聋了,指甲都没了,你说她图啥?”村民对邓迎香更加信任了。

     

        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邓迎香的“扩洞大军”,全村干得热火朝天。2011年夏天,一条连接山外,能通5吨小货车的216米穿山隧道终于竣工,解决了麻怀村以及邻近田坝、甲哨等村六个组数千名群众的行路难问题,过去两个小时的路程如今只需三五分钟。

     

    通路更要鼓腰包

     

        麻怀村的路通了,可邓迎香明白让大家的腰包鼓起来才是关键。

     

        为了生活,村里很多青壮年都外出打工,麻怀村只剩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外出务工虽然能挣到钱,但却不是长久之计。她决心要为麻怀村找到一条发展新路。

     

        “想到就干。”邓迎香四处考察,寻找能够落户麻怀村的项目,然后又给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打去电话,希望他们返乡创业。凭着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入情入理的沟通,邓迎香说动了几个村里的“能人”。他们有的拿出了所有打工积蓄,有的将喂养的家禽全部变卖,办起了麻怀村第一个种植专业合作社。

     

        邓迎香与几个合作社的合伙人一起,跑江西、下广西,拜师学艺,艰苦创业,搞起了铁皮石斛和岩黄连等中药材的种植。如今他们种出的药材与外地商家签了包销协议,还在网上开起了农村淘宝店。为了让更多没有资金的群众脱贫致富,邓迎香又鼓励村民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不仅能拿流转金,还可以到合作社打工赚钱,全村的群众都被调动了起来。

     

        如今的麻怀村,落实了农村改厕项目,修建了通村公路,村民用上了农用车、面包车甚至开上了轿车,80%以上的村民住上了新房。过去人均年收入七八百元,现在已达2000多元,村里脱贫的人越来越多了。

     

        (本报记者 吕慎 柳路)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