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20日 星期日

    最美基层干部

    汤俭民:但求香稻播万顷

    作者:本报记者 李慧 夏静 张晶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20日 02版)

        冬日,广袤的江汉平原上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村庄若隐若现。麻雀在收割后的稻田里觅食,时起时落。在稻田一隅,汤俭民和种稻大户周尚文蹲着,翻看着稻茬。“还好,没有什么虫卵。”汤俭民说。每年香稻收割后,他都会到种植户的田里查看一下。

        又黑又瘦、两手粗糙,眼前的汤俭民和农民没有两样。作为湖北省孝感市孝感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高级农艺师,他和农民、田地、种子打了一辈子交道。30多年来,他醉心于香稻培育,让物美价廉的香米饭上了寻常百姓的餐桌。正如他在一首诗中所写:“一生育种多艰辛,但求香稻播万顷。多亏蓑笠桂冠戴,任他烈日风雨侵。”

        35年来,为了农业丰收,汤俭民本着“把农民当父母,把种子当儿女,把自己当农夫”的理念,先后承担了40余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拥有近万份香稻育种材料,为源源不断培育出优良香稻品种打下良好基础。

        为了育种,35年,汤俭民像候鸟一样,怀揣种子,南繁北育。儿子从出生到长大,从上学到参加工作,一切全由妻子包揽。“毫不夸张地说,他花在育种上的精力超过了抚育儿子的百倍。”同事毛惠民说。

        水稻育种是一项时间漫长、培育环节复杂、见效极慢的工作。特别是在条件较差情况下,从事难度较大的香稻育种,更需要潜心钻研、长期积累、毕生投入。为育种,汤俭民拿出愚公精神,十多次秋下广西,二十多次冬赴海南,春节不能与家人团聚;为育种,他把婚龄推迟到了三十岁,把全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搭了进去,还落下了一身毛病。一年365天,他有300天都泡在水田里,多次感染血吸虫病,体重不足47公斤。

        这些年,汤俭民累积的育种材料多达一万多份,每份材料的记录和选收,他都亲自动手。汤俭民率领团队潜心研究培育出“鄂晚15”等13个水稻新品种,主持培育的“广两优香66”于2012年通过国家审定,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并连续三年被湖北省农业厅确定为中稻主推品种。

        在汤俭民的心里,农民就是他的父母。“向农民推广新技术,他们往往害怕失败而不愿接受。为打消他们的顾虑,我的办法就两个字:真诚。”汤俭民说,向农民提供绝对可靠的增产增收技术,他的心中有一杆秤,那就是他所推广的新东西,能给自己的父母用,就能给每一位农民用。“看到自己培育的品种这么受农民欢迎,看到农民能通过新品种增收致富,我这辈子受苦受累也值了。”汤俭民从田里起身站到田埂上说。

        (本报记者 李慧 夏静 张晶)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