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多次引述此言,指出“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强调“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这对于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刻地理解、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思想内涵、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和指导意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乾卦·象传》。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解释道:“天行健者,谓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无时亏退,故云天行健。此谓天之自然之象。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以人事法天所行,言君子之人,用此卦象,自强勉力,不有止息。”历代注解于此并无分歧,只是存在时代背景和文化体认的某种差异。
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包括《易经》(六十四卦卦爻辞)和《易传》(“十翼”),前者出现在殷周之际,后者相传成于孔子之手,实际上是春秋战国之世以儒为主、儒道互补而综合百家、超越百家的产物。《周易》强调天人合一、天地人一体,倡导人类对天地自然之道的尊崇、顺应和效法,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这种思维方式是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整体综合、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而其最古老、最经典的文献载体和思想渊薮就是《周易》。从出土的战国文献《郭店楚简·语丛一》的“《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到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的“《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都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讲,天道永远处于周而不息运转生化过程中,君子因此也应该效法天道的刚健品格,发愤拼搏,积极进取,使有限的生命永不懈怠休止,获得永恒的价值。
自强不息,首先强调的是刚健有为,积极进取。张岱年先生曾指出:“在古代哲学中,与刚健自强有密切联系的是关于独立意志、独立人格和为坚持原则可以牺牲个人生命的思想。”孔子强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又特别指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而他本人也是身体力行,为了追求自己认定的目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成为坚韧刚毅、奋斗不止的精神写照。孟子强调“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进一步彰显了自强不息的精神能量和思想影响。
追求“日新”,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亦是自强不息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周易·大畜卦·彖传》:“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系辞上传》:“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其他经典中也有类似的思想。例如,《诗经·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系列发明创造,都可以说是自强不息精神在具体创新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在《周易》看来,宇宙万物处于变动不居的运动过程中,人们应该顺应自然,革故鼎新,与时偕行。《周易》中有革卦、鼎卦,《杂卦传》:“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系辞下传》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只有勇于变革,敢于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历史上那些杰出的、成功的改革家和创新者,莫不如此。目前,我国各项改革事业都进入到了一个关键阶段,我们决不能为旧思想、旧事物所禁锢,要以非凡的胆识和气概,自强不息,攻坚克难,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取得改革创新的最终成功。
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与至公无私、公而忘私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明代来知德《周易集注》解释“自强不息”时说:“自强者,一念一事,莫非天德之刚也。息者,间以人欲也。天理周流,人欲退听,故自强不息。若少有一毫阴柔之私以间之,则息矣。强与息反,如公与私反。自强不息,犹云至公无私。”纵观中国历史,无数先进人物正是在自强不息、至公无私思想的感召和激励下,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大义凛然,仗义疏财,慷慨赴死,不断谱写着正气歌,传递着正能量。诚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新时期涌现出来的劳动英雄、道德模范,同样也是在以自己的方式传承、弘扬和发展着自强不息的精神。
要真正做到自强不息,还应自觉地与厚德载物结合起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坤卦·象传》,体现了中华民族胸怀宽广、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若想最终成就和谐人生、理想人格和盛德大业,人们在发挥自强不息精神的同时,还要具备厚德载物的包容意识和博大胸怀,并使二者相互结合、相互融会、相得益彰。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