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崇文右武,古琴艺术也取得长足进展,在琴曲的题材内容方面,琴家往往多取材自然风物、泽畔行吟或佳人薄命、韶华难再等,尽管其间也流露出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忧思,然其主要倾向仍为发幽古之情思以遣兴抒怀,郭沔的《潇湘水云》即为个中翘楚。
郭沔号楚望,浙江永嘉人,早年曾为光禄大夫张岩的清客。张岩雅好古琴,曾向郭沔学习《乌夜啼》一曲,尽得其妙,世称“张乌夜”,名噪一时。郭沔在张岩府上潜心研习其家所藏的宫廷琴谱(阁谱),以及张岩收集的各地民间琴谱(野谱),将其合编为《琴操谱》十五卷、《调谱》四卷。开禧北伐失利后,韩侂胄身死,张岩遭黜,郭沔在临安无所依托,只得移居地处僻远的湖南潇、湘二水交汇处的九嶷山麓,远离尘嚣,抚琴自娱。
九嶷山为湖南名胜,《太平寰宇记》云:“九疑山,舜葬之所”,并引《湘中记》:“九山相似,行者疑惑,故曰九疑”,有“二水之分邦,乃九疑之旧麓,后依列嶂,前瞰重江”(《舆地纪胜》)之誉。郭沔遥望云遮雾罩、烟水迷蒙九嶷山,感时伤类,忧心国事,遂成琴曲《潇湘水云》,正是借九嶷山被重重云雾遮蔽,寄寓其对黑暗现实和贤者不遇的忧愤之情,“每欲望九嶷,为潇湘水云所蔽,以寓惓惓之意”(《神奇秘谱》解题)。在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时,《潇湘水云》中所表现出的“烟波缥缈”“水云容与”的景象,也多是触景生情,托物言志,抒发郭沔的忧国之思,“抱琴问九嶷,掇梃归三户。纵指发奇哀,潇湘水云怒”,这与“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的战斗精神亦无二致。
当然,郭沔作为寄食官宦之家的琴师清客,其忧国报君之志毕竟比不上作为楚国大夫的屈原,更不想“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只能由对现实的不满转入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寄情山水,聊以解忧,故《神奇秘谱》亦言:“然《水云》之为曲,有悠扬自得之趣,水光云影之兴;更有满头风雨,一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这大概也是艺术家面对“很骨感”的现实所能采取的唯一人生策略罢。
郭沔的《潇湘水云》原谱不存,现存《神奇秘谱》中的曲谱为其弟子徐天民所传,分十段,各段标题为:1.洞庭烟雨2.江汉舒晴3.天光云影4.水接天隅5.浪卷云飞6.风起水涌7.水天一碧8.寒江月冷9.万里澄波10.影涵万象。明清以降,《潇湘水云》的传谱多达50余种,以《五知斋琴谱》本较为流行,全曲分十八段,另加一尾声。
《潇湘水云》开头是一个引子,以圆润飘逸的泛音和跳宕起伏的自由节奏描绘出一种轻雾缭绕、烟波浩渺的优美意境,“古音委宛,宽宏澹宕,恍若烟波缥缈”。接着,这个核心音型片段不断承递、展衍,旋律伸长连绵起伏,作者情感也由此波澜跌宕。从第三段开始,进入“本曲趣味”,经过酝酿,展现乐曲的核心曲调,委婉地下行和节奏的变化,显示出受到压抑的“惓惓”之情,在以后几段中,又利用按音的“往来”“荡吟”等技法在低音区滑奏。颤动不定的音型烘托出水波荡漾、云影飘忽的气氛,“其水云声二段,轻音缓度,天趣盎然,不啻云水容与”。
第6段“风起水涌”,“至此为满天风雨”,演奏者充分运用古琴的散音、按音、泛音的不同色彩及大幅度的吟猱音,制造出了云驰水涌、奔腾翻卷的奇伟景象,着力抒发出作者爱国忧民的政治抱负。随后音乐渐渐趋缓,“泛音后,重重跌宕,幽思深远”。最后,出现了变化再现的“水云声”,在一连串下行泛音的音调声中结束全曲,曾风起云涌、怒涛万顷的潇湘二水也终归于风平浪静,剩下唯有言之不尽的惆怅和报国无门的叹息,“其播弄云水,有扁舟五湖之思。抚弦三叹,不觉胸次洞然”(《西麓堂琴统》)。
《潇湘水云》历代传谱甚多,査阜西传谱的《潇湘水云》以《自远堂琴谱》为底本,据其回忆,“余听华阳顾氏《潇湘水云》于1923年,迄1933年用自远堂谱打按,两年卒业;1935年为杭州琴坛奏出,嗣后常奏于今虞琴社,遂得‘查潇湘’之名,二十年来,录音制片,播于海外”。1956年,吴景略根据《五知斋琴谱》打谱演奏了《潇湘水云》,一扫旧谱解题中隐遁现实的寓意,在琴上运用大段的运指、大幅的跌宕转折和复附点音符造成的波涛汹涌般的乐音动势,以描写在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航船劈波斩浪,百舸争流,给这首流传千载的琴曲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云水激,卷怒潮;风雷震,报春到。今天的华夏儿女,必将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与梦想,点染出潇湘水云朝晖夕阴的万千气象,迎来“彩云长在有新天”的崭新时代。
(作者单位:湖南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