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天津12月10日电(记者陈建强)自今年5月起,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合作,对蓟县北部山区开展有针对性的旧石器考古调查,新发现旧石器地点(遗址)14处,分布于蓟县下营、罗庄子、孙各庄、穿芳峪和渔阳等5个镇乡,采集石制品千余件,使得天津旧石器地点(遗址)总数达27处。在近日举行的蓟县旧石器考古调查专家咨询论证会上,经专家评估论证,判断天津人文史不晚于距今10万年,将人类在天津地区活动的历史从距今4万多年提早到距今10万多年以前。
自2005年至今,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先后多次在蓟县展开旧石器考古调查。2005年的首次考古发掘即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13处,采集各类石制品千余件,实现了天津旧石器考古零的突破,将天津人文史由距今8000年前提前到距今至少1万年以上。2007年,在对蓟县东营坊旧石器地点进行的考古发掘中,再次出土典型石制品90余件,相关测年样本经国际专业检测机构检测,显示东营坊旧石器地点绝对年代距今不少于4万年以前,从而又一次刷新了天津人文史。
在今年的考古调查中,专家新发现的石制品以中型和大型为主,多取自附近砾石层,以燧石、角岩、石英岩为主;剥片以锤击法为主,也存在一定比例的间接剥片法,砸击法在少量地点被广泛使用;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及工具等,其中工具种类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等;修理多采用锤击法,且以正向加工为主。此次考古调查新发现的下营南岭、杨庄西山等地点,以大型砾石作为原料,生产大石片工具的特色,在华北旧石器文化体系中较为鲜见;以东井峪骆驼岭为代表的地点,石片石器的小型化趋势明显。上述地点与东营坊遗址以燧石为主的小石器工业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文化面貌,代表了蓟县旧石器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为建立区域旧石器文化序列奠定了基础。
专家从地貌部位与文化特征推测,此次新发现的旧石器地点的年代已经进入到旧石器时代中、早期,即地质年代的晚更新世早期或更早,不晚于距今10万年,将早期人类在天津地区活动的历史推向了更久远的时代。专家建议应进一步扩展蓟县旧石器时代的考古调查工作,尤其是洞穴遗址专项调查,并开展典型地点(遗址)的发掘工作;做好多学科综合研究,厘清该地区旧石器遗存的地层序列、文化特征与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