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礼仪之邦,邻里和谐相处、守望相助是中华传统美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邻里往来日渐减少,邻里关系日渐冷漠。青岛市市北区的“邻居节”,增进了邻里感情,树立了文明风尚,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11年间,“邻居节”已覆盖市北区的每一寸土地,影响到每个市北人。今年5月,光明日报报道了“邻居节”活动,并配发了评论员文章。光明网、中华文明网、搜狐网、凤凰网等网络媒体纷纷予以转发,引发国内学界思考和共鸣,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邻居节”已逐渐成为市北区社区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
“邻居节”顺应民意、凝聚人心,是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创新载体。群众渴望和睦的邻里关系,和谐社区建设也需要群众的关注和参与。当年孙睿涵小朋友提出举办“邻居节”改善邻里关系的建议后,市北区委区政府积极回应,在广泛征求社会意见之后,创新思路、搭建载体,于2005年在全区推广开展了“邻居节”活动。11年来,“邻居节”由小变大,影响力不断提升。从简单的文艺演出到挖掘和展演传统民族文化、民间技艺;从大众化的自娱自乐到邻里守望互助和各类志愿服务;从过去的社区广场场所向互联网线上线下互动模式拓展;从群众性的文化生活到机关部门下基层、送服务、解难题的帮扶救助、便民利民活动……在内容、形式上不断发展创新。特别是好邻居、好媳妇、好家庭文明小使者评选等活动涌现出了100多位典型,他们的事迹真实感人,贴近生活,既弘扬了好风尚,传播了正能量,又促进了亲人善邻、和睦融洽的邻里关系的构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唱响了社区和谐的主旋律。
“邻居节”解决民忧,服务民生,让居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多年来,市北区把“邻居节”的落脚点放在倾听群众的诉求,为居民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满意服务上。政府每年将区级财政收入的70%以上投入到民生事业当中,真正为居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11年来,广大机关干部作为“大邻居”,为社区居民举办就业创业知识讲座700余场,送岗位4000余个;广大党员干部、企事业单位开展尊亲睦邻、爱心帮扶;以“互联网+”的形式打造了互联社区平台,实现了政策服务信息全覆盖,让群众享受到了更优惠、更便捷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