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市场上雨后春笋般萌发的众多创业企业相比,体量巨大的中央企业俨然是市场中的庞然大物,很难让人将它们与理念超前、体制灵活的“双创”活动结合起来。国企也需要创业吗?央企的创新和小微企业有何不同?该如何突破传统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了大唐电信、华侨城、南方电网公司三家央企,听它们讲述“大象”如何跳出创业、创新的“舞步”。
1.央企创投,如何扬长避短
最能见证杨勇当下工作状态的,是他有意无意积攒下的460多张咖啡厅消费小票。身为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在过去近一年的时间里,杨勇几乎每天都在咖啡厅里与各种各样的投资人见面,一遍又一遍地向对方介绍公司的各种创业项目、进展情况、融资诉求等。
一年下来,杨勇还是喝着跟从前一样的咖啡,而大唐电信旗下的移动互联孵化平台却已经成为创业圈里响当当的创业先锋了。
在创投的路上,央企并非没有优势。“中央企业一般都是相关领域的核心骨干企业,具备完整的产业链。如大唐电信作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集成电路设计、信息安全与服务、软件与应用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在培育发展‘互联网+’创业孵化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可以为创客提供高效安全的整体解决方案。”杨勇告诉记者,不仅如此,国企的投融资优势也相当明显,“由央企保荐的创新孵化项目,可信度和安全度高,成长快,易受投资人青睐”。
但是,央企创投的劣势也显而易见。创业不仅需要创意、创客、创投,更重要的是一系列商业模式的创新。多数企业在创业之初为了拓展市场都要“烧钱”,以及给予创业者相应的股权激励政策。相比之下,很多央企作为运作规范的上市公司,既不能“烧钱”,更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
究竟该如何扬长避短、激活这些“大象”的创业动力呢?
“与一般的互联网企业聚焦流量和入口不同,大唐电信的定位是资源型互联网,重点要解决政府服务民生短缺的地方。”杨勇认为,未来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不仅要扩大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还要创新供给模式,与有技术优势的大型央企展开合作将成为必然。“具体做法就是通过设立移动互联网创业孵化平台,围绕资源型和政府公共行业,引入市场化基因,孵化涉及教育、医疗、民政、体育等民生领域的项目,这样央企既能满足政府公共服务的互联网需求,同时也具备独立的商业模式。”杨勇解析道。
在大唐电信云服务平台工作大厅,记者看到,硕大的电子屏上清晰地排列出数十个创业孵化项目,以及各自的进展情况。“任何一个创意只要通过领导层审核,就会获得由大唐电信提供的180万元原始资金,用于项目的研发运营,期限是一年。如果一年之后没有成功融资,就全部推倒重来;而一旦孵化成功,创业团队就会离开孵化平台,全部推向市场,转成独立公司进行运营,任其在市场中发展壮大。”杨勇介绍。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每个创业团队都非常珍惜这笔资金和机会,全力以赴进行产品创新。
去超市购物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结账排队,如何解决呢?带着这个疑惑,原本在大唐电信做普通员工的刘倩毅然离开原来的岗位,开始了创业之路。180万元原始资金如今已出硕果。“我们开发的‘及至’智慧超市项目利用自主研发的自助收银机,帮助顾客轻松完成自助结账,从而为超市开辟出一条绿色通道。”刘倩兴奋地告诉记者,这款产品目前已经进入量产阶段,即将在北京的一些超市亮相。
国内首个服务妇幼健康的“妈咪100分”O2O平台、打造个性化智能教学体系的“摩卡课堂”、一站式互联网保险服务体验平台“安途”、全球最低辐射的手机“葫芦手机”、专门回收旧电子产品的“回收家”……如今大唐电信的创业平台中已经孵出多个“金凤凰”。
“一个大家心目中传统的电信企业,也许会成为上百家创新企业的投资人,谁又能说这不是国有企业的一次成功转型呢。”杨勇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2.协同创新,怎样提质增效
众所周知,自主创新是一个长期过程,投入大、风险高,央企虽然实力雄厚,但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经营目标使得央企经营者们必须考虑创新的效率问题。南方电网利用珠三角地区高科技企业集聚的优势,展开了协同创新与自主创新共同推进的实践探索。
在广东电网佛山供电局,一个类似安全帽的智能头盔吸引了大家的关注。记者亲身试验,带上头盔可以通过头盔上的屏幕和耳麦清晰得到操作指示,并能通过语音与后方大屏幕实时互动。此外,还能通过语音拍照将眼前图像传回后方,以便后方及时会诊并协调解决。
说到智能头盔设备项目,不得不提佛山供电局计量中心的副主任林峻。作为电网老职工,林峻深知一线工人在野外进行检修、抢修、巡视等作业时,信息输入和输出极为不便。他突发奇想,如果能有一个智能头盔,该有多好!有了它,就可以大大提高效率,提升供电可靠性。
为了把想法变成现实,林峻找来了佛山市威格特电气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夏伟涛。利用夏伟涛的技术优势和林峻对头盔设计、应用的明确需求,他们深入合作,在安全帽中植入光学虚拟成像系统、语音系统、人机交互系统等,智能头盔很快研发出来。据悉,相关行业公司正在积极联系购买产品,未来这款智能头盔将迎来广阔的市场前景。
“央企创新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内部创新,另一种是协同创新,佛山供电局的可穿戴设备就是协同创新的代表。他们很好地将需求与技术结合起来,实现了打通‘科技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央企往往实力雄厚,通过这种模式能大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实现央企创投提质增效,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吉林大学国有企业研究中心主任王文成说。
在央企与社会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央企自身也形成了更加浓郁的创新气氛。在广东中山500千伏桂山变电站,一个“大眼萌”的机器人代替人工进行作业,这是桂山站站长张新明带领的“创客”团队研发的成果。此外,固定翼无人机、静止同步补偿器、智能计量电表等创新成果,都展现了南方电网良好的“创客文化”。
据介绍,目前广东的“电网创客”积极开展前沿技术和主营业务关键技术研究,成立了65个技能专家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室等,他们将无人机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智能导航技术等广泛运用在智能电网、绿色环保、节能经济等方面,因地制宜地结合“互联网+”,掀起了企业内科技创新的新浪潮。
3.瞄准供给,能否带来动力
以旅游服务业起家的深圳华侨城集团,创新的意识和氛围丝毫不亚于一些科技型央企。“文化旅游市场‘喜新厌旧’,对于游客来说,如果旅游项目陈旧僵化,那么就很难形成持续稳定的良好口碑。文化旅游业这种行业特征倒逼华侨城将创新融入到发展基因中,只有创新才能生存。”深圳华侨城文化旅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坚说。
对李坚来说,华侨城集团对于创新的重视,连接起了他个人和华侨城的缘分。曾在美国打拼多年的李坚,在影视科技等方面积累了相当的技术和人脉资源。回国之后,他与几位合伙人在深圳创立了一家科技公司。2012年,华侨城集团为了加强在智慧旅游方面的科技支撑,以控股的形式将李坚及其团队招入麾下,成立了新的华侨城文化旅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如今,这里已成为华侨城集团的“创新梦工厂”。
“科技+旅游+文化”的跨界创新模式,为华侨城带来勃勃生机。“公司将机器人模拟仿真、三维照相建模、虚拟现实等前沿科技与集团文化旅游等主营业务融合对接,开发出了360度全景天地剧场、影视跳楼机、平立式飞行影院、环境4D剧场等国内顶尖的智慧旅游拳头产品,这些成果被誉为‘行走的眼睛’,不仅用科技给旅游注入了全新的文化体验,更让游客充分享受智慧旅游的便捷和欢乐。”李坚说。
特别是在华侨城集团2012年开始启动的“智慧华侨城”项目中,“科技+旅游+文化”的跨界创新成果随处可见,涵盖了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城区和智慧社区四大部分,覆盖华侨城旗下主营业务。目前,华侨城景区已实现WiFi覆盖、电子化入园、智能导航等,游客到华侨城景区游玩,只需携带手机即可完成吃喝游购全程自助式在线操作。
专家表示,华侨城的创新模式始终遵循了市场逻辑,瞄准文旅市场的需求升级,加强供给侧改革创新,这是其经营业绩和发展态势行业领先的重要原因。创新为华侨城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流,这转化为引领华侨城发展的强劲动力。
“成立30年来,华侨城累计接待游客已突破3亿人次,旗下拥有世界之窗、欢乐谷、锦绣中华等优秀主题公园品牌。如今,华侨城年接待游客量约3000万人次,位居世界旅游景区四强。未来十年,华侨城将努力冲击全球旅游景区第二的地位。”华侨城集团副总裁姚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