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微博@北京往事网站近日转发了一位妈妈在北京地铁上哺乳的曝光帖,转发时不仅指责其在公共场所“裸露性器官”,还称涉事妇女把北京地铁当成了“村里的公交”。此言论一出,旋即引发热议,舆论出现了一边倒的质疑和声讨。目前该事件的最新进展是,涉事微博发文道歉,并宣布注销微博ID,暂停使用。
不论是迫于舆论压力下的被动之举,还是“言论需过脑,做事需谨慎”自省下的主动为之,涉事微博道歉销号多少都可以看作是这场“母乳喂养保卫战”的胜利。舆论的表现最起码反映出,公共场所的哺乳行为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公众的理解。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也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微博表态,“第一时间进行母乳喂养是每一位哺乳妈妈和宝宝的权利,包括在公共场所。”
其实这一事件及其引起的热议也不是单独的个案,一直以来,关于公共场所母乳喂养的争论就从未消停过。如果能跳出个案的“是非恩怨”,借机将这次讨论引向更为深入、具体和广泛的层次,并切实推动社会和政府部门在改变公共场合母乳喂养这一尴尬现状方面有新的动作,才是这场舆论保卫战最大的胜利。
纵观多起恶意曝光公共场所母乳喂养的事件,不难发现,问题的背后正在于方便母乳喂养的公共设施跟不上。如果能有一个较好的私密空间进行母乳喂养,又有哪位母亲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袒胸露乳、被人窥视?这样一来,不仅在公共场所母乳喂养的女同胞尴尬大减,之前为此叫嚣的网友也不必再言必称“有伤风化”。
如果说开辟专门的妇幼车厢或者在地铁站等公共场所,开设专门的母乳喂养间难度较大的话,那么在每节车厢固定设置几个母乳喂养专座,一拉帘子就能形成隐私空间,总归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在这方面,浙江杭州早在2011年就曾尝试在公交车上设立类似的“哺乳专座”,不幸的是,因“利用率太低”该专座在维持了半年后就被全部取消。杭州“哺乳专座”的遭遇,估计也是不少地方公共场所母乳喂养设施一直悬而未设的一大原因。可能会利用率不高,但婴儿本就拥有享受公共资源的权利,哺乳期妇女也享有哺乳自己孩子的基本权利,保障这些基本人权不应采用“利用率”这样的评判标准。
还记得,2008年汶川地震,女民警蒋晓娟看到失去妈妈的婴儿嗷嗷待哺,当时正在哺乳期的她二话不说立刻掀开衣服,当众给素不相识的婴儿喂奶,那温情的一幕曾经感动了多少人!都说母乳喂养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之一,母亲的乳房则代表了人之初最美好的那一份记忆。一个良序社会,应该让哺乳之爱平静地、有尊严地安放。安放哺乳之爱,需要社会给予友善、支持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