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没能成为扶贫对象,但我心里服气。为啥?公平,公开,公道!”6年前,广西上林县白圩镇狮螺村村民覃奇南的堂侄成了孤儿,一直由他抚养。在识别扶贫对象时,他“落选”了:他负担虽重,但能力强,家住楼房,收入也不低,“硬指标”与贫困户标准不符,分数不达标。
这是广西当前开展新一轮扶贫精准识别的一个缩影。过去,扶贫“脱靶”现象时有发生,“上面一盆水,下面毛毛雨”;扶贫资金“撒胡椒面”,扶贫项目“失了准头”;贫困户是谁、在哪、多穷,往往是笔“糊涂账”。在日前召开的全区精准扶贫攻坚动员大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指出,国家审计署通报的广西马山县违规认定3119名扶贫对象问题,不仅暴露了作风不严不实的问题,也集中反映了广西扶贫工作不精不准、大而化之的缺陷,必须以此为鉴,坚决整改。为此,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将集中开展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工作。
动员大会后,广西立即组织10万名工作人员实地走进600万家农户,调查近2000万群众的“家底”,要把538万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到村、到户、到人。目前已基本完成入户调查评分,预计12月31日前完成信息采集,2016年1月15日前完成数据的审核录入。
“以往统计数据都是抽样调查得来,村和户采集的信息严重不足,导致开展精准扶贫决策依据不充分。”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办党组成员、广西外资扶贫中心主任成伟光说,“这次获得的数据可以说是一个一个人头数过来的。”
这次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户、贫困村屯,广西将逐户逐村建档立卡登记,做到一村一册、一屯一档、一户一卡,利用精确识别成果建立全区统一、数据集中、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动态管理的扶贫大数据平台,构建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精准扶贫信息网络,为下一阶段精准扶持、精准脱贫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
(本报记者 周仕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