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南方快一年了,在这离苏北家乡将近2000公里的沿海城市,渐渐适应潮湿溽热的气候和早中晚都会喝茶的饮食文化了。虽然谈不上特别热爱,可是我这种随遇而安的人到哪儿都能快乐起来。算起来,这是离开家乡的第11个年头了。
住进来不久我就发现,外面的生活圈囊括各地美食小吃,不胜枚举,然而我依然没有寻找到最爱的家乡美食——菜煎饼。心里有一点点沮丧,不过,本来就不大可能的事情也没太多期望。没有想到,在我待了将近一年的时候,突然有一天发现:楼下的菜市场有煎饼卖了!当然还不是菜煎饼。但是,是那种大大的圆圆的、需要用江苏邳州家乡的鏊子才能烙出来的煎饼。
妈妈不会烙煎饼,奶奶会烙,但是因为奶奶胳膊受过伤不能那么大幅度地摇摆,所以我们家里没有买那种大大的鏊子,只有小小的放在煤球炉上,有点像今天满大街做煎饼果子用的那一种。每次吃菜煎饼就像过年吃饺子那般欢欣雀跃,我会非常踊跃地去田里找菜,奶奶手巧,各种馅都会做,荠菜、韭菜、白菜、萝卜、菠菜、苋菜、南瓜、南瓜花、茄子、青椒等等,有时会加鸡蛋,更多时候是豆腐,偶尔还有粉丝。奶奶一般会用三张小煎饼来做,两张太薄,馅可能会冲破煎饼皮,四张又太厚,嚼起来太费劲。两张煎饼在下面,铺上一层菜馅,再加上一张煎饼,两面反复烘烤,煎饼皮烤得金黄金黄的,再折三折,叠起来,一卷菜煎饼就做好了,然后切成一段一段的就可以吃了!
小时候吃菜煎饼可以说吃出了邻里乡亲的交际文化。不管谁家做菜煎饼,小伙伴们都会相邀:“我妈做菜煎饼了,你来我家吃啊!”多年后的今天网络上有一句流行语叫“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简直不能更形象了。
在我17岁那年,80岁的奶奶去世了。从小被奶奶带大的我,当时觉得世界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离开了,那个变着花样为我做各种好吃的奶奶离开了,那个让我吃过这世上最好吃的菜煎饼的奶奶离开了。
奶奶去世后,妈妈开始学烙煎饼。煎饼是我们当地的主食,妈妈不得不学了,虽然烙得很厚,可是我却开心极了。2004年考上大学后,吃菜煎饼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了,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里很少有人手工烙煎饼了,都是花钱买机器加工出来的,省时省力,当然,手工煎饼的那种韧性和味道也省掉了。没有手工煎饼,菜煎饼自然也没人去做了,鏊子也渐渐从每家每户消失了。想吃的时候就去街上买上一卷,店里卖的菜煎饼花样更多了,一卷菜煎饼里可以配五六种蔬菜,加鸡蛋加粉条加豆腐等等,这也成了我每次放假回老家的必备美食。
工作后,我给家里买了各种电器,最特别的是一个叫电饼铛的东西,爸爸居然可以用它来做菜煎饼!不用烧炉子,不用鏊子,只要买来现成的机器煎饼,调配一些菜馅就可以很方便地做出来了,现在只要回家就又可以吃到菜煎饼了!和奶奶、妈妈做的又不一样,爸爸做的是“现代化”的菜煎饼了。
在我成长的不同时光里都有人为我做菜煎饼,奶奶牌菜煎饼是我童年时的最爱,是纵然山珍海味都比不了的上品佳肴;妈妈牌菜煎饼是我自负叛逆的青少年阶段里的一味良药,味苦质佳健全心智;爸爸牌菜煎饼是我工作后最温暖的期待,无论怎样奔波,无论走多远,那都是我的牵挂。在味道上,他们三人各有所长,不过还是奶奶技高一筹。可是于我,都是被爱的感觉,是幸福的回忆,是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