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竹海的热闹并不影响它的宁静。
清晨,踏着浓浓的雾气,一群群人手提画板,或是肩扛三脚架,身背相机,熙熙攘攘地进入雾气弥漫的竹海中,此时是他们取景、选镜头、写生的最佳时机。他们分住各个小旅馆,一聚拢,无论熟悉还是不熟悉,见面了都亲切地打个招呼,相互问候,而后朝目的地走去。此时的西双版纳竹海,大约是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
竹海中蕴藏着太多的美,值得画家、摄影家去发现和摩挲。身材高挑,株长达十余米的高肩叶藤竹,是摄影家的最爱。这种有着深灰色竹竿,攀缘缠绵,外形优美的竹子,如果遇到一只鸟落到竹梢上,竹竿便会很优美地倾伏下来,打破千篇一律直冲天空的固定形态,产生难于言状的奇妙美感。难怪那些摄影家们只要光线好、角度好,便会早早地架好三角架,支好他们的长枪短炮,静静地恭候那只精灵一般美丽的小鸟。
画家最痴迷的还是马来甜龙竹。据说这是国外引进的品种,竹节短粗并且长满了白斑,犹如翠绿的底色上布满了花纹,非常醒目。更为奇特的是,马来甜龙竹不但会露出褐色的根茎,根茎上的须根也排列有序地生长出来,极像一个毛茸茸的大线团。须根的长势非常有规律,均匀地向下舒展开去,即使交织穿插到一起也错落有致,加之根部的竹节长势有别,或长或短,竹节上的根须也就有了韵律般的疏密,把个马来甜龙竹装扮得风情万种。
由于马来甜龙竹的这种特殊造型,画家们只要往竹下一坐,马上进入状态。从何处下手,须根又在哪里交织,既是对自然最本真美感的描绘,又是画家主观艺术造诣的直接体现。画家们只要一入竹海,就如游鱼潜到了水中,竹叶的翻转、曲卷,竹枝的重叠、穿插,竹根的疏密、长短,竹节的粗细、胖瘦,哪一个绘画要素不够画家们揣摩半天,描绘半天?在这灵性的世界里,没有几年的基本功,又怎么能把握住、描绘出翠竹的神韵?
画家、摄影家最忙碌的时候,恰恰是西双版纳竹海最宁静的时刻。画家的笔摩擦在各种材质的纸上,发出了轻微的沙沙声,使得空旷的竹林越发显得静谧。鸟儿一两声尖厉的鸣叫,划破密林的竹梢,滚动着向远方飘去,引得林中的虫鸣此起彼伏,喧闹了竹林。其实,虫的鸣唱并不是因为鸟的惊扰,随着太阳的升起,竹林的气温渐渐升高,小虫们苏醒了,精神了,于是,竹海成了它们欢歌笑语的天堂。画家、摄影家们都被这悠远嘈杂的声音淹没了。
此时的竹海会反而显得出奇的宁静。鸟的鸣叫越尖厉,虫的欢唱越高亢,这种寂静就会越发强烈,巧妙地印证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徜徉在西双版纳的竹海里,只要有足够的耐心,摄影家总会拍到精彩的画面,总会等到飞鸟双宿双飞停驻竹梢的那一刻,总会捕捉到竹笋顶破泥土、接纳阳光和晨雾的那一幕。画家则会在仔细观察之后,描绘竹竿的扭曲、竹叶的翻转穿插、竹枝的舒展繁茂,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会产生许多联想。
许多画家、摄影家还会自觉不自觉地将眼光集中到一种叫佛肚竹的竹子上。佛肚竹个头敦实,竹节粗壮明显,金黄色的竹枝雍容大气,总让人联想到寺庙中的金身罗汉。有几位画家整天围着罗汉竹转,时间一长,罗汉竹周围都踏出了一圈不长草的土埂,犹如一道光环。罗汉竹长相招人喜欢,更重要的是适合入画。画中的罗汉竹笨拙中带着几分轻盈,让人立马就想到罗汉滚圆的肚子、满脸堆笑的佛态,画便立刻产生了禅味——一缕月光下,几株罗汉竹迎风挺拔,竹叶纷披,远处的丛林中,几点亮光星星点点,让人体味到集天地灵性于一体的包容、豁达,以及逃离尘世的清雅与自信。
当夕阳西下,残阳把翠竹映衬得血红的时候,当欢乐的长嘴鸟收起尖厉的叫声,扑腾着双翅归巢的时候,竹海一天的热闹这才真正结束了。画家、摄影家们拖着长长的身影,纷纷从竹林深处钻了出来,带着得意与满足。他们踏上晃悠悠的吊桥,脚下是昏黄的一泻千里的江水。此时,总会有人回过头来,长久地凝视着版纳竹海。也许,他明天就要告别竹海了,他在盘算着下一次徜徉竹海的时机。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获闻一多文学奖等多种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