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海11月23日电(记者颜维琦、曹继军)“‘现代’离‘现在’渐行渐远,变得古代化、经典化、静态化,如何让它们与现在的读者发生关系?”上海作协副主席孙甘露的一席话激起不少作家和文学研究者的共鸣。时下,由上海作协华语文学网承办,云文学网、萌芽杂志社等协办的“与25部经典的上海相遇——2015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正在进行中,征稿时间将持续至明年1月31日。大赛选择了在上海生活、写作、发表作品的作家的25部经典小说,邀请青年学子任选一部作品精读,并据此撰写一篇具有独立见解的书评。获奖者将列入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青年评论人才库进行重点培养,并提供平台推出优秀评论作品。
大赛选择的25部经典包括鲁迅《故事新编·奔月》、苏曼殊《断鸿零雁记》、叶圣陶《倪焕之》、张恨水《夜深沉》、茅盾《子夜》、郁达夫《沉沦》、魏金枝《七封书信的自传》、许杰《赌徒吉顺》、沈从文《萧萧》、柔石《二月》、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巴金《家》、刘呐鸥《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施蛰存《鸠摩罗什》、张天翼《包氏父子》、萧军《八月的乡村》、秦瘦鸥《秋海棠》、徐《鬼恋》、靳以《父亲》、师陀《无望村的馆主》、吴强《红日》、钱钟书《围城》、萧红《呼兰河传》、张爱玲《倾城之恋》和茹志鹃《百合花》。这些作品都出自上海文学基金会编辑、出版的《海上文学百家文库》,大赛组委会专门购买电子版权,在华语文学网开设品读专区,供读者免费阅读。作为主办方,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上海作协副主席孙颙说:“希望以此动员当下的青年学子关注经典,关心文学评论,将传统文学通过现代手段加以推广,延续经典的价值。”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评论家王纪人担任此次大赛终评委,他说,当下一些年轻作家的“野心”仅是写给同代人读,这种阅读存在时尚化、快餐化的倾向。专业机构和主流文学界应该更主动地为年轻人提供资源、开阔眼界,形成阅读需求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