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飒飒,夹杂着海水咸涩的气息,吹得七里屿岛上的小竹林窸窣作响。一位名叫叶超群的年轻人时不时扭头为记者指路。他是守护七里屿灯塔的航标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灯塔工。
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东北方向7公里处的七里屿灯塔,属于管理着3万多平方公里海域的宁波航标处辖区。叶超群的父亲、爷爷、曾祖父和曾曾祖父都曾经在这片海域的多个小岛上做灯塔工,爷爷叶中央更是为这个职业奉献了41年的时光。近日,中央文明办发布了10月“中国好人榜”,一家五代坚守灯塔的叶中央家庭作为平民英雄获得“敬业奉献好人”殊荣。
百年守望中几多牺牲
叶家第一代灯塔工叶来荣原本是个渔民。清朝光绪年间,为了养家糊口,他来到白节山岛做了灯塔工。就是这个决定,改变了叶家百年的轨迹。
叶中央的父亲叶阿岳是第二代灯塔工,带着当时还牙牙学语的儿子叶中央看守鱼腥脑岛的灯塔。
1944年10月的那个台风夜,让当时才5岁的叶中央印象深刻。那夜的大海像咆哮的巨兽,卷起一个个翻滚的海浪,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这时,一艘补给船要进港避雨,船老大要把船停泊在背风处,一个人有点吃力,叶阿岳去帮忙,却不幸被海浪吞噬。
没有了父亲的叶中央跟着爷爷去了白节山。这期间,叶中央用读书打发没有小伙伴的日子。“身边没有什么书,我就读灯塔电机、灯器的说明书,不懂的字就去查字典。”叶中央回忆着。就这样,他在白节灯塔边度过了他的年少时期。
叶中央20岁时,在爷爷的期盼中,顺理成章地成了叶家第三代守塔人。不久他娶妻生子,眼看生活逐渐步入正轨,不料命运再次给了他巨大的打击。
1971年,叶中央已经在三星岛上工作了一段时间。快到春节的时候,他让其他人回家过节自己留下来值守,并捎信让妻子带着两个女儿来岛上团聚。可他等来的却是妻子和4岁的小女儿在来岛途中遭遇风浪丧生的消息。
数年没有离开过小岛的他带着巨大悲痛回家,安葬了妻女。母亲心疼地挽留儿子,叶中央在悲伤中沉默着。3个月后,叶中央没有放弃他的岗位,因为在他眼里,他守护的灯塔就是航海人的生命之光。从未为自己开口的叶中央向单位提了一个要求——换岛守灯。他回到童年生活的地方,开始了守护白节灯塔的生涯。
孤单守护中从未动摇
一个岛、一座塔、一盏灯。灯塔为茫茫大海中南来北往的船舶校正航向、保障安全,是黑夜中的生命之光,可是守塔人的生活却是日复一日,烦琐而单调。
守塔工每天的工作量并不小——塔身要打漆,机器要维修保养,透镜需要擦洗,隔一个小时还得摇灯器发条。有次灯塔大修,叶中央带领大伙儿硬是把25吨重的建材肩扛手抬地搬上了山顶。
每年的七八月份,台风登陆频繁。可越是恶劣天气,灯越不能灭。1986年,叶中央赶上了一场十二级的台风,岛上的灯塔需要人工摇发条使机器旋转。从机房到灯塔只有20米远,但在能把树连根拔起的台风中,这20米却是摇摇欲坠的生命线,稍有不慎就会被强风吹进汹涌的大海。
除了工作长达25年的白节灯塔,叶中央还曾经辗转去过花鸟、唐脑、小板等灯塔工作。但无论在哪儿,都是身处封闭的工作空间,最大的敌人就是寂寞。几十年前,除了种菜、钓鱼,叶中央想不出还能有什么活动。后来有了收音机,再到后来装上了卫星电视,才算有了娱乐生活。
无论一年有没有休息时间,无论物质多么匮乏,无论经历多少风浪,叶中央都没有打过退堂鼓:“做事情要专心,既然做了,就要把事情做好!”2003年3月,叶中央从宁波航标处白节灯塔主任的岗位上退休。
灯光不灭中家风传承
叶中央的小儿子叶静虎一开始在家里开拖拉机,收入比看守灯塔要高。但是有一次守灯塔缺人手,叶中央就和儿子说:“你来守塔吧!”叶静虎听了父亲的话,扔下拖拉机,踏上了白节山,成为叶家第四代守塔工。
第五代的叶超群在大学里读的是人力资源专业,毕业后又去参了军,退伍后去了一个油库工作。但是3年后他再承家业登岛守灯。“当时航标处招人,之前一直守塔的工作人员年纪都有些大了。虽然AIS船舶定位系统、DGPS系统等现代化设备减轻了工作量,但年轻一辈也没有人想去做这个,爷爷就希望我能去。”叶超群说,“爸爸说,这也是他的心愿。”
已经在灯塔工作了两年的叶超群如今开始理解爷爷,也理解了这份工作。在他眼中,爷爷获得的荣誉和身上的光辉,源于一辈子对岗位的热爱。“我从爷爷身上学到了四个字——吃苦耐劳。”带着这份淳朴的家风,叶超群成为一名合格的守塔人。叶超群的守塔又和爷爷不同,他总想着让这份古老的工作有些时代气息。他甚至想过,开发灯塔旅游可能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28岁的叶超群目前还没有女朋友。“大多数女孩都受不了这种孤独与清苦。”叶超群无奈但也无悔。
(本报记者 曾毅 王君 本报通讯员 干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