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16日 星期一

    临汾丁村遗址群史前考古有重大发现

    作者:本报记者 邢兆远、李建斌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16日 09版)
    出土的炭粒。本报记者 李建斌摄

        本报临汾11月15日电(记者邢兆远、李建斌)“丁村遗址群史前考古有了重大发现。”日前,山西省考古所研究员、丁村遗址考古工作队领队王益人告诉记者。在丁村遗址群东侧的塔儿山向汾河谷地过渡的山前黄土台塬区域内,新发现了46处旧石器时期原地埋藏的人类活动遗迹,遗迹内发现大量石制品。专家介绍说,这些发现,不仅扩大了丁村遗址的分布范围,使丁村遗址文化埋藏类型由原来单一的河流沙砾层,延伸到黄土地层,更为丁村遗址旧石器文化研究增加了坚实的依托。

        在发掘现场,王益人向记者介绍说,今年4月起,他们对46处遗迹中的三处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古发掘,在九龙洞遗址发现了丁村遗址群首个原地埋藏的石器打制现场;在过水洞遗址,发现了30万年前的人类用火遗迹;在老虎坡遗址发现了10万年前的人类活动遗迹。王益人认为,这些遗迹的发现,对进一步认识丁村远古人类的活动范围、生活轨迹及其行为链条,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和宝贵资料。

        丁村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丁村附近的汾河两岸,发现于1953年,是继周口店遗址后,新中国发现的又一个大型旧石器时代遗址。它因发现介于北京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丁村人”而受到世界瞩目。

        据介绍,九龙洞遗址文化层由5个沟谷洪积物和土状堆积交替叠压形成,厚约7米。发掘面积35平方米,分A、B两个区,出土石制品2000余件,有多个可以拼合的石制品密集分布区。特别是在B区,同一层位不到9平方米的面积内,发现了两处古人类打制石器的现场,集中分布着百余件石片、石核以及大量碎屑,初步推测,这可能是两个工匠同时打制石器的活动场所,遗憾的是其中一处靠近路边断崖,不完整了。王益人说,这一发现,对研究丁村远古人类对石器原料的选取,对复原打制技术及石器制作流程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水洞遗址,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丰富的动物化石、石制品、炭屑、红烧土块,形成年代约为20万年至30万年前。从发现的动物化石来看,大部分为小型食草类肢骨、脊椎骨等,它们与石制品、炭屑、红烧土块同时出现在黄土层中,表明这是一处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临时营地有可能是古人“野炊烧烤、分享食物”的场所。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今后展示需要,考古工作者对遗存密集层进行了整体套箱提取保存。

        老虎坡遗址是另一处原地埋藏的古人类活动遗址,距今约10万年,发掘面积50平方米。老虎坡遗址上部为马兰黄土,之下为古土壤条带,是黄土高原末次间冰期古土壤,距今7.8万年至13.1万年。400余件石制品就分布于这层顶部之下0.2米至1.5米的范围内,直径多在20厘米至50厘米之间的角页岩砾石和少量经过风化的花岗片麻岩砾石,靠近沟边部分排列紧密整齐,外围部分分布稀疏,其间分布有数量众多的打制石片。根据发掘现场与附近冲沟内洪积形成大小混杂的砾石堆积比较,这些大型岩块并非洪水冲积形成,而应当是人类有意识搬运而来。初步分析,一方面可能是丁村人作为打制石器的原料储备,另一方面,可能为具有人工性质的建筑遗迹,如石铺地面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