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入园难”“入园贵”等学前教育难题,江苏常熟给出了一组骄人数据:全市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100%,残疾儿童入园率100%。常熟是如何做到的?作为“江苏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之一,常熟教育局局长陈邵东用三句话回应记者:“一是将学前教育放在与义务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二是构建公办为主、优质多元、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体系;三是以科学保教让每一名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政府不缺位,构建普惠公益学前教育体系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今年秋季学期,常熟东南幼儿园一园两分部办学规模已增加到24个班,在园幼儿831人,园长任莉一度觉得“压力山大”:经费与师资日益吃紧。“对此,政府主动调研,不仅加大资金投入,还专为我们招聘老师,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啊。”任莉说。
为确保城乡优质幼教资源均衡,常熟将师资编制向幼教倾斜。以2013年和2014年为例,全市各学段教师招聘进编总数为168人、190人,其中仅幼教就达45人、57人,占比均超1/4。对公办园在编教师,工资参照义务教育阶段绩效工资发放,并实施“幼教领域名优教师”培养工程,促进幼师整体成长。
陈邵东认为,要破解学前教育难题,必须强化政府职责。常熟连续两次出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从“十一五”至今,常熟新改扩建幼儿园25所,总投资近4亿元,凡新改扩建园均按省优质园标准规划设计。目前,全市有公办园52所、民办集体办园23所,其中省优质园47所,占比63%,苏州市优质园50所,占比67%。
在完善学前教育布局的同时,常熟还实行降等收费。主城区内,严格按标准收费,对非主城区的所有公办园,均执行降等收费,即省优质按苏优质标准收费,苏优质按常熟市合格园标准收费。据统计,2014年春季学期,非主城区公办园幼儿总数占63.3%,降等收费的惠民效果显著。
机制创新,营造学前教育生态环境
最近,常熟世茂幼儿园园长丁红芳忙得团团转。“我们学区孩子本来就多,我不光要协调自己园里的事,还得帮助协作区内的幼儿园规范工作。”丁红芳笑道,“这也是世茂作为龙头幼儿园的责任。”
在世茂幼儿园担任“龙头”的协作区内,共有14所幼儿园,包括11所公办园与3所民办园。今年,以丁红芳为首的园长团将继续以强带弱,帮助一所民办园和一所公办园创建省优质园和苏优质园。
在常熟,这样的幼教协作区共有5个,区内都有市直属幼儿园作“龙头”。常熟市教育局副局长赵明华说:“由于区内各园在教育上各有千秋,在以强带弱的基础上,各园还能形成优势互补。”
同时,常熟还大力开展公办园独立法人资格改革工作,为学前教育创新发展营造生态环境。赵明华介绍,以前,公办幼儿园和小学是一体化办学,小学校长兼幼儿园法人代表,从2013年开始,教育局将那些校舍与小学相对分离、管理和办学水平较突出的幼儿园,先从小学中“独立”出来,由园长担任法人代表,实现幼儿园与小学在资产和管理上的分离,“权力下放,这大大激发了幼儿园管理者的积极性”。
内涵发展,给孩子成长多元化选择
“正月梅花是新春,是新春呀是新春……”在白茆幼儿园的活动场上,小朋友们一边唱着山歌,一边玩跳竹竿游戏。
白茆山歌是常熟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为了传承特色,该幼儿园的老师从2000年起就开始搜集资料,教孩子们唱山歌。但后来发现,对幼儿园孩子来说,山歌的曲调和内容略显复杂、枯燥。“我们便发散思维,将地方童谣、民间故事都归到地域文化中。”白茆幼儿园园长曾维说,学园目前已整理出36首地方童谣,内容涉及当地风俗人情、历史故事及科普知识等,孩子们除了用方言吟唱外,还将童谣融入游戏和表演中。“在吟唱、游戏过程中,连一些随迁子女的孩子,都对本地文化更感兴趣了。”
从2011年开始,常熟开评“市特色建设星级幼儿园”,涌现出谢桥幼儿园乡土文化、沙家浜幼儿园五爱教育、珍门幼儿园国际象棋活动等一批特色典型。目前,全市幼儿园已基本形成“一园一品”特色格局。虞山镇游文幼儿园副园长宗颖认为,每个园长都集思广益,充分挖掘本园特色,创办特色园,营造适合每个孩子成长的快乐园,防止幼儿园“小学化”倾向。 (本报记者 苏 雁 李 锦 本报通讯员 朱晓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