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囊谦县被称为青海“南大门”,这里原始森林茂密,河流纵横交错,自然风光独特,文化积淀深厚。而囊谦也是一个贫困大县,2014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位居玉树州乃至青海省末位。
一边捧着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兼备的“金饭碗”,另一边却面临群众增收困难的压力,如何挖掘旅游资源富矿,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成为囊谦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吃文旅的饭”:一个多赢的选择
“这次囊谦之行收获特别大,不仅看到了高原壮丽的自然景观,更领略到了独特的藏族文化。”说起囊谦之行,来自浙江杭州的宿云霞难掩心中的喜悦,“尤其是在旅游节上欣赏到了最具藏族特色的民族歌舞,令人难忘。”
宿云霞所说的旅游节就是囊谦县8月举办的首届生态旅游文化节暨民间文艺大调演。旅游文化节通过举办民族文艺表演、格萨尔王朝拜自驾游等活动将文化旅游资源向更多游客推介。
今年5月初,囊谦县依托214国道沿线景观组合走廊,以县城所在地香达镇为中心推出了三条旅游环线,囊括了当地知名寺院、高山峡谷等主要旅游景点。
玉树州政府副州长、囊谦县委书记朱战民介绍,作为旅游资源大县、文化大县,囊谦将文化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吃文旅的饭”,就是要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优势,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
近年来“旅游兴县”战略的实施,已经让囊谦的老百姓开始尝到甜头。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赴囊谦旅游人数为4万人,是2013年的两倍,旅游收入同比增长50%,文化旅游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达到三分之一。
打基础、练内功:补足发展短板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基础设施仍然是旅游发展的“短板”。湖北游客王先生说:“囊谦沿途都是美景,自然景观多且比较分散,作为一个普通游客,我希望囊谦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朱战民表示,近年来,囊谦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道路、餐饮、住宿条件得到了改善,但由于底子薄、基础弱,暂时仍难以满足游客需求。“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是将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囊谦下一步的发展重点。”朱战民说。
据了解,囊谦早在2006年就制定了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并从2007年开始进行资源普查、基础设施建设等基础性工作,确定了“一廊、一中心、三区三线”的旅游线路规划。朱战民坦言,囊谦发展文化旅游首先要打基础、练内功,融资难问题依然是“拦路虎”。
开发与保护并重:谋求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要加快产业发展,一方面要保护生态环境,如何协调是个难题。
“近年来产业发展的步伐不够快,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担心在开发的过程中会造成生态破坏。”朱战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囊谦的生态地位很重要,保护好生态是历史责任,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进行开发是必须坚守的红线。目前囊谦基础设施薄弱、资金缺乏,只能在做好生态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开发。
“贫困地区开发旅游业的过程中,可持续是应该坚持的重要原则。”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教授王德刚表示,那些旖旎壮观的自然环境、底蕴深厚的文化遗产都是不可逆的,一旦被破坏,便很难恢复。
王德刚建议,各地政府要结合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资源,对当地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进行深入细致规划,确保不被商业开发所裹挟,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 杨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