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彰显民族院校办学特色

    作者:杨胜才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31日 07版)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做好民族工作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让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解决文化认同问题是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关键所在,这也是民族院校的特殊责任和核心使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院校应在以下几方面积极努力。

     

    强化主打功能

     

        民族院校是党和国家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而建立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是我国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是研究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重要基地,也是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同时,民族院校也是展示我国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强化主打功能,就是要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党的民族工作规律与高等教育规律相结合,遵循高等教育一般规律与遵循民族高等教育特殊规律相结合,牢牢把握新时期民族工作主题,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为主线,着眼于“中华文化认同”这一安身立命的根本,以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为前提,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文化交流交融为抓手,占好阵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彰显特色,发挥民族院校的独特文化功能,促进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和睦共存、共生共荣、融合发展;协同创新,以文化服务引领民族地区发展进步,助力中华文化国际话语权的凸显提升,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彰显主场优势

     

        彰显主场优势,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好干部的“五条标准”、好老师的“四有”标准、青年学生的“四点希望”、民族地区好干部“三个特别”的新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为目标,以筑牢各族人民生命线为旨归,重点加强“一条道路”“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五个维护”和“六观”教育。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衔接,针对性与系统性相匹配,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三进”工作,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引导各族师生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积极投身于圆好团结梦、追寻发展梦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把民族院校建设成为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基地和各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窗口。

     

    发挥主力作用

     

        民族院校有大批来自不同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教师和干部,他们从小受到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对民族文化有着天然而深厚的感情;他们长期学习钻研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熟练掌握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感恩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热爱民族高等教育事业。他们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积极传播者、民族团结的自觉实践者、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创新开拓者、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和谐共生融合发展的有力推动者、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桥梁纽带和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骨干力量等多重角色于一身。发挥主力作用,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各个方面和每个环节,充分调动各族干部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作为各民族优秀文化传人的特殊作用,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更加牢固,中华文化教育宣传“三纳入”和“三进入”的工作更加扎实,贯彻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更加自觉,坚守民族团结生命线的信念更加坚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措施更加有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保护并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更具实效,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更加有为。

     

    提增“主粮质量”

     

        民族院校是以继承、弘扬和发展我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本功能的文化机构。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文化为根基并为中华民族各地域、各层次成员所认同的当代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提高各族人民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人文素养是民族院校的核心使命,是彰显特色、发挥功能的“主产粮食”。提升“主粮质量”,就是要聚焦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这一治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文化战略任务。在不断夯实文化基础、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牌、占领文化高地的同时,民族院校要及时跟进和深度融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利用自身人才、学科和平台等民族文化特色优势资源,构建校地、校企、校校文化合作机制,不断满足少数民族群众文化需求,有效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反哺学校事业发展提质升位等方面要积极有为;在服务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创作、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促进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等方面要主动作为;在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唱响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贡献中国智慧等方面要奋发而为。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