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一沾污渍,便即时清洗;躺在床上,对着天花板就能看电影……员工一个念头,用户无心之语,可一经海尔创客的手,很快就成为闪亮登场的新产品——可手持的便携式“咕咚洗衣机”和可360度投影的智能微型投影电脑。
如今,海尔已有2.1万名员工进入各类小微企业。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看来,要通过“人单合一”这一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人人创客”“人人小微”,让每个人成为自己的CEO。
让每个员工成为创业家
日前,在北京举办的海尔商业模式创新全球论坛上,张瑞敏再次提到了“雷神”——这源于一年多前的一次改革。
一年多前,海尔开启了互联网思维下的“三化改革”——即“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海尔旗下近千个小微组织,开始了一场内部“竞赛运动”。
“雷神”,就是当时最先涌现出来的一个并不起眼的“小微”。这个由三位“85后”男生——李宁、李艳兵和李欣发起的海尔内部创业组织,主攻产品是游戏笔记本电脑。仅仅诞生4个月的“雷神”,其月均销售成绩已经达到3000台左右。
在张瑞敏看来,“员工创客化”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员工定位要从原来的岗位执行人转变为拥有“三权”的创业者。“过去企业讲放权、分权,现在我们把权力都给你。”张瑞敏说,第一是决策权,第二是用人权,第三是分配权。比如,“雷神”的三个小伙子就发现了市场的难点——用户市场上对“游戏本”的意见特别多,多达几万条,但没有很好的产品满足需求。三个小伙子根据用户的需求倒逼硬件的开发迭代,最后迅速在产业里做到名列前茅。
这就是“人单合一”这一新模式的体现——人就是员工,“单”表面是订单,本质是用户资源。人单合一,也就是把员工和他应该为用户创造的价值,面对的用户资源“合”在一起。张瑞敏感慨地说,成千上万人成就一个企业家,而每一个创新的个体都可以成为一个创业家——正所谓“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
让每个员工成为动态合伙人
员工的定位改变、员工的换位、员工薪酬的来源——这是员工创客化要过的“三道坎”。
员工要从被雇佣者转变成动态合伙人,薪酬分配是其中的关键——“传统企业里,员工的薪酬从哪来?就是岗位薪。虽然有很多考核,但你在哪个岗位,就有多少薪酬。现在,我们内部叫‘断奶’:企业不再给员工薪酬,一定要从创造的用户价值当中得到,得不到你就离开。”张瑞敏说。
现在,海尔组织架构中只有三种人:平台主、小微主、小微成员。
海尔过去由IBM帮助做了“宽带岗级薪酬”,把整个薪酬定为十级,但却不可能把大家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此次改革中,海尔将薪酬制改为“两维点阵表”:横轴基本上是和一般企业一样,称为“企业价值”,就是市场成果。纵轴上是用户,称为“网络价值”,网络的规模就是网络的节点和网络连接用户的数量。
“用户付薪平台体现了转型的决心。”张瑞敏分析说,用户付薪平台是指创客的薪酬由用户说了算。从企业付薪到用户付薪,是挑战更是机遇。
未来,“创客薪酬”怎么定?张瑞敏说,就是根据达到的目标就可以拿到相应的薪酬,包括两种:一种叫“超利分享”,超过的利润可以分享;再一种就是加入一定的股份,按照股份来分配。
今天,在海尔的云创平台上,已经孕育和孵化出一百多个“创客小微”。
创新,让海尔在全球经济低迷中实现逆势上扬——2014年,海尔集团营业额实现2007亿元,同比增长11%;实现利润150亿元,同比增长39%,利润增幅是收入增幅的3倍。其中,线上交易额实现548亿元,同比增长2391%。海尔正由“制造产品的加速器”转变为“孵化创客的加速器”。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指出,目前海尔转型为以用户为中心进行创新,就是将企业颠覆为充分的互联网公司,从而结束与用户间的失联状态。
一个千亿体量的大企业如何变身“创客”海尔?当前在“员工创客化”中也面临不少难题——“创客”们的小微公司如何与海尔步调一致,这考验着企业顶层设计能力;海尔可能要应对大企业变小的压力、主动创新的机会成本和被动变革的边际效益之间的矛盾……
(本报记者 冯蕾 刘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