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书香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用声音将典籍唤醒

    作者:本报记者 邓晖 张景华 本报通讯员 张小锋 朱向峰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28日 04版)

        三年前的一个炎炎夏日,德国留学生丁伊来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清总税务司典藏书库。在散发着淡淡樟木香气的阅览室里,翻开发黄的旧报刊,丁伊惊讶地发现了一则德国商人初到上海经商的新闻故事,这是刊登在1932年8月出版的《大美晚报》上的一条消息。

     

        “太神奇了,简直不敢相信。”跨越时空、在万里之外的北京与前辈的“相遇”,让丁伊感到很亲切。伴随前辈的故事,丁伊选择在对外经贸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对于她来说,这些古老典籍所承载的共同文化记忆,让她感受到中国与德国的共通之处。

     

        “传统经典书籍有一种跨越时空的非凡力量,为世界各国大学生聚合交往提供了对话空间,是大学社区营造、文化网络构建的重要载体。”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王玲看来,阅读传统经典能让大学生在凝望历史中发现共同的文化记忆,更能促进国际理解,交流互鉴。

     

    在声波中传播经典

     

        新学期刚开学,校园广播“惠园之声”的同学们就开始了忙碌。狭小的录音间里面,一档为新生准备的特别节目《微朗读:我们的历史》从这里传播出去。

     

        暑假里面,主播温馨晨就在家里备稿,准备第一期节目。“没想到这些发黄的历史文献这么有意思。”温馨晨阅读的那篇文章是1917年毛泽东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文章《体育之研究》。在老师的指导下,她把一些难懂的文言文,翻译成简单明了的白话文,传播给校园里的每一位学子。

     

        这期微朗读节目,让国际税收专业学生王凯冉重新审视自己的大学生活:“平时课余大部分时间在上网玩手机,占用很多时间,这篇文章提醒我回到操场,抽时间多锻炼锻炼,没有强健的体魄什么都是空谈,《体育之研究》是经典,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是新鲜的、具有启示意义的。”

     

        这是对外经贸大学让书香溢满校园的独特做法——用声音将典籍唤醒,在阅读中发现典籍恒久的魅力。

     

        “朗读,开启了人们理解典籍的另外一个维度,我们希望用这样的方法重新为典籍注入时代性,用微朗读的形式,对《论语》《管子》《诗经》等经典典籍进行声音传播,让更多大学生接触这些典籍,重回他们的视线,发掘并彰显其当代价值。”校党委副书记陈建香说。

     

    在守护中赓续记忆

     

        品读、呵护传统经典的,不只是扬声传播,更有静默守护。

     

        学校清总税务司典藏书库里,一本本古籍静静地待在历史的角落里,等待青年学子去发现。

     

        书库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收藏清末和民国期间中外版本有关中国对外贸易和海关主题的专业典藏1万余册,另一部分是清代出版的古籍共6390函。库藏中不乏极具收藏价值的珍本,甚至有些版本在海内外已成孤本。为了保护这批文献古籍,防止虫蚀损坏,所有的海关古籍图书均用钢木框架樟木衬板书柜收藏。另外,为防范火灾等极端性事故发生,学校还引进了氮气保护装置。

     

        守护这些古籍图书的,不只是书柜、木箱、仓库,更是贸大人护宝的决心和薪火相传的文化使命。

     

        “清总税务司是清代征收对外贸易关税、监督对外贸易的国家机关,这一机构同时兼办海务、邮政等诸多国家事务。这些藏书全景地记录了那个时代对外贸易的国家治理方式。”图书馆馆长邱小红把自己的办公室安排在海关库旁边,既是一馆之长,又是海关库的“第一守卫”:“在资源趋同化的今天,清总税务司古籍显得尤为珍贵。我们要倍加呵护这份传世珍籍。”

     

        “这些藏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人对世界的理解与思考,痛苦与彷徨,在这些典籍中,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中国读书人的努力与奋进,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艰难开启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王玲说:“这些典籍背后传递的中国读书人的家国情怀、风骨与气象,令人钦佩,岁月深处书生报国的故事期待我们重新阅读与重焕光彩。”

     

    在践行中涵育美德

     

        如今的贸大校园,传统典籍的价值意义不只停留在学术层面,更融入了每个师生的日常生活。

     

        “传承雅言,传播经典,中华经典诵读”“微朗读,我们的历史”等活动,通过微信、微博传递,把文献与大学生连接起来,让大家在声音阅读中重新发现文献的价值;“宿舍文化节、贸大好邻居”活动,从修身齐家、和谐邻里关系开始培养大学生与人为善的美好品质……这一系列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活,而且凝聚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有力推进了和谐社区的营造,让大学校园成为邻里友善、温馨和谐之地。

     

        在王玲看来,今天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读经典、学经典最本源的意义所在:“在校园文化谱系中,负载着传统文化意蕴的古籍是重要的信息载体,只有让更多的文献古籍走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构建具有书香氛围的大学文化社区环境,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报记者 邓晖 张景华 本报通讯员 张小锋 朱向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