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听文物讲长江的故事·■文物名称:古黄泗浦(位于长江下游地区)

    古黄泗浦的前世今生

    作者:隆如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26日 05版)

        起初它是一条河,后来它是一个码头,再后来它成了一个出海的港口,现在的它踪迹难觅,但它的名字,将和长江一起永远为我们所铭记。它,就是江苏张家港境内的古黄泗浦。

     

    从一条干河说起

     

        古黄泗浦究竟开凿于何时,又为何人所发起,已经很难查找到准确的历史资料。但是我们从它的名字入手,就可以找到一丝线索。

     

        战国后期,楚考烈王把吴地江东十二县,封赏给春申君黄歇,也就是今天的苏州上海一带。越灭吴、楚灭越,春申君的到来,对吴地经济的复苏功不可没。《越绝书》中记载了他在吴地疏浚河道、抑制水患、兴修水利、造福民间的种种事迹。因此,吴地很多的山、水、地名都和他有关,比如上海的黄浦江、江阴的黄田港、君山等等,这也表明了百姓对他的爱戴和敬重。

     

        因此,专家推断,黄泗浦为春申君所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

     

        早在晋唐时代,古黄泗浦就是南连太湖北通长江的一条干河。古黄泗浦是吴地重要的河流之一,洪涝时,引水入海、排涝减灾;干旱时,引江水以灌溉良田。古人治水,纵则有浦,横则有塘,古黄泗浦就是姑苏地区众多浦、塘之一。

     

        北宋景佑二年(公元1035)范仲淹驻守苏州郡,曾亲自督浚白茆、福山、黄泗、浒溪等浦;到了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两浙提举常平赵霖对所辖区域内的水利进行大规模兴修,疏浚一江、一港、四浦、五十八渎,历时一年零八个月,黄泗浦就是四浦之一;南宋范成大《吴郡志》中记载,疏浚后的古黄泗浦,“长七十里有畸,面阔八丈,底阔四丈八尺,深七尺,通役十二万六千九百余工”。在所有疏浚的江、港、浦、渎中黄泗浦是最长的,也是费时费工最多的。

     

        这样一条连接长江和太湖的河道,最终成为造福一方的母亲河。

     

    集镇边上的码头

     

        古黄泗浦,从太湖一路逶迤向北直达长江,好像一支翡翠玉搔头,斜插在长江的发髻上。

     

        东去大江的浩荡,古黄泗浦的静谧,一刚一柔两种力量在一个叫作庆安的集镇,交汇、融合、不分你我。《常熟县志》中记载:“庆安镇,去县西北八十里,在南沙乡,滨江,旧名石闼市,宋元丰年间改为镇,旧有石门,今废。”因为滨江而居,前人为了节制江水海潮,在镇北建造石头水闸,石闼市因此得名。到了明清时期,河水改道,水闸废弃,遂改名为庆安集镇。

     

        江南古镇,物阜民丰。无数文人墨客、商贾羁旅,泊舟黄泗浦,旅居庆安镇。据《陆氏宗谱》记录,西晋时期,东吴大将陆逊族孙陆濯迁居庆安,市镇由此而兴,到了东晋时,庆安镇上已有五千多居民,成为当时常熟西北的大镇之一。

     

        古黄泗浦码头,依托庆安集镇,应运而生。人们临水而居,聚合成一方热闹的市镇,商贾云集、事肆兴盛,南来北往,东接西送,遣唐使的官船在这里靠岸,江南的乌篷小船在这里停留。人们顺江而下,在这里休整停留,然后又一次扬帆入海,开启人生新的航程。

     

        如今,关于庆安集镇和古黄泗浦码头的历史记载已经不多,但只要提到长江,自然就会想起曾经那个繁华的街市和笃定的码头。

     

    从这里向着成功出发

     

        盛唐时期的中国,走在国际化的最前沿。

     

        高度发达的经济,璀璨极致的文明,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瓷器、茶叶、丝绸、绣品,中国风吹向五湖四海。商船来了,遣唐使节来了,进贡、朝拜、参学、贸易,真可谓四海归心,万国来朝。长江、大运河、长安、扬州、苏州,河流串联起都市的繁华,文化也随着河流的延伸走向远方。古黄泗浦不再是一个小小的码头,在大唐磅礴的风气中,它已然是一个国际化出海大港。

     

        从港口输出的除了瓷器和丝绸等日用品之外,还有宗教文化。

     

        唐鉴真大和尚,是中国佛教传播史上和玄奘法师并驾齐驱的人物,一个西行取经,一个东渡传法,路径不同,意义相仿,都是那个伟大时代里最伟大的壮举。

     

        鉴真东渡,带去的不仅是宗教,还有建筑、医药、书法、绘画、刺绣等高超的文化技艺。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受邀东渡开始,前前后后十多年的时间,鉴真和尚先后五次东渡失败,直到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十一月十六日,大和尚一行从古黄泗浦港口起航,在这里补充给养,东渡备航,最终成功抵达日本。

     

        今天,古黄泗浦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它浓缩为一个名字,一种意象,一面写满勇于拼搏、敢于争先誓言的旗帜,供我们凭吊,怀想。一条河流,一个码头,一个港口,一次次转身,一次次变迁,在时间老人的雕刻下,我们看见了古黄泗浦,丰满而又立体的前世今生。

     

        (作者单位:张家港东渡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