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习近平强调,“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作为国家艺术院团,我们备受鼓舞,同时也更加感到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的重大。这一年来,我团积极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艺术家和全团党员干部也在为人民服务的艺术实践中焕发出热情,得到了教育,更加深了对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理解,培养了对生活、对人民群众越来越深厚的感情,最真切地体会到艺术之花只有植根于人民的沃土,才能枝繁叶茂,争奇斗艳。
2015年9月22日,作为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的重要内容,国交乐队、合唱团与重庆特殊教育中心的盲童扬帆管乐团、北斗村农民铜管乐队一起演出了一场特殊的公益音乐会《最好的未来》,这场演出让现场无数观众因感动而潸然泪下。盲校的校长说,“原来只是在报纸上看到过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的消息,以为一定是高不可攀的,真没想到今天盲校的孩子们也能登上这样的舞台。孩子们虽然眼里看不到光明,但心里却感受到明亮的阳光和浓浓的温暖。”团里的艺术家们也都被深深地感动,很多演奏员表示,整场音乐会的演奏过程中,眼睛始终是湿润的,心中的爱是满满的,无法抑制的。一名今年刚毕业进入乐队的演奏员还悄悄用信封装了些钱,在演出前送给孩子们买些学习用品。可以看到,这种方式对艺术家,尤其对年轻人的感染,比千言万语的说教更管用。我们的感受是,习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后的这一年来,“深扎活动”在文化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已经凸显出方方面面的丰硕成果。
在创作方面,习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句看似普通的话语,唤起了多少文艺家久违的情感和行动。10月13日,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红河州创作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云南元阳县新街镇箐口村“哈尼小镇”举行,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的形象大使谭盾先生、红河州委宣传部长伍皓等当地党政领导和我们一起来到了哈尼梯田边上的“哈尼小镇”,受到了当地哈尼族、彝族群众的热烈欢迎,也得到了业内高度关注。国家乐团的这一做法,被媒体记者评价为“将引领当前中国交响乐原创实践走向深入的标志性活动”。云南红河创作实践基地建立后,国交将分期、分批、分艺术门类组织艺术家来此感悟红河少数民族流传至今的宝贵文化,激发创作灵感与热情。近一年来,国交已经建立或正在筹建重庆、云南、厦门、福建、上海等创作基地,并多次组织作曲家深入基层,创作采风,获得了大量宝贵的音乐素材,而且已经创作出一批来自民族民间的优秀交响乐作品。
在今年5月,我们组织了多位艺术家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进行采风。作为其中一员,我上一次来这里采风还是32年前的事情,那时的我们还是一群大学二年级学生,跋山涉水,不知疲倦,并创作出了彝族题材的管弦乐曲《彝歌》。32年过去了,当年的大学生如今都成了著名作曲家,但是,随着名气大了,收入高了,工作忙了,当年那样的情怀却越来越少,深入采风的活动也越来越少了。32年后,习总书记的讲话发人深省,重新唤起了我们创作的热情。还是当年的那群小伙子,如今都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作曲家们,在云南乡村那坎坷甚至危险的路途上,在有1300年历史的哈尼梯田中跋涉行走,与哈尼族、彝族村民在土屋前、庭院上如饥似渴地汲取那古老而鲜活的少数民族曲调。夜晚回到住的地方,大家揉着酸疼肿胀的双腿,却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习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是创作的源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让我们找回了创作的青春。艺术的灵感不是苦思冥想,不能闭门造车,真正的灵感要去生活中寻找,向人民群众学习。经过我们的努力,一批融合了哈尼族、彝族音乐元素,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交响乐作品已经诞生了,交响组曲《哈尼印象》《彝风·彝韵》等别具一格的音乐作品近期在云南红河大剧院和当地观众见面,明年1月23日将在国家大剧院呈现给首都观众。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这是总书记的教诲,也是我们在“深扎”活动中的感受,我们将牢牢铭记和遵循。
(作者为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