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见到王海,只是匆匆短晤。9月是西藏自治区传染病高发月份,作为分管卫生应急和监督的自治区卫计委副主任,他要马上赶往日喀则,部署和检查布控工作。
“一定要去一线检测点,看检测了多少面积,看应急物资储备到位不到位,看是否对携带细菌的传媒进行了消杀。”仍然是白衬衫、快语速,多急也带着微笑说话。
这是王海来西藏的第10个月,拉萨到日喀则之间的三百公里山路,已是家常便饭。今年4·25西藏地震期间,他第一时间赶赴震区,多次翻越海拔5300米的山口,走过塌方遍地的4000公里山路,圆满完成了抗震救灾卫生应急任务。救灾结束后,他马上进入到防疫布控工作中,几个月间行程两万多公里,跑遍了西藏所有的地、市,每到一地,都深入到了乡镇一级。
西藏的大山大水之间,写着他的绵绵深情。
挺近震区
4月25日14时许,尼泊尔8.1级强震,波及我国西藏的聂拉木、吉隆、定日等县。来藏不到半年的王海,临危受命,第一时间奔赴抗震一线。
连夜行车500余公里,王海终于到达吉隆镇,刚下车就遇到7.1级余震,落石塌方随处可见。在检查布置好吉隆镇的抢救和转运工作后,他不顾当地领导的劝阻,毅然驶向另一个地震受灾严重的萨勒乡。
眼前是4700多米的高山,道路上随处是塌方和滚石,17公里的距离,足足耗费了三个小时。但他至今仍庆幸自己的决定——抵达萨勒乡时,一个刚出生的男婴羊水窒息,经过王海急救,孩子病情暂时稳定。
救死扶伤之外,他发挥了高超的管理协调能力。
震灾初期,吉隆镇上聚集了几个方面的救援力量,多头救援,场面混乱。关键时刻,王海挺身而出,“大家必须服从大局,接受指挥,统一行动。出了问题我负责!”他提出,整合救援力量,成立吉隆灾区卫生指挥中心,所有救援医疗力量,整合到吉隆镇灾区医院。这个中心一经成立,局面立改,各种救援力量开始高效协调运作。
“他一来,我们就有主心骨了。”吉隆县委副书记、援藏干部由富光由衷赞叹。抗震救灾持续一个月,自治区灾区无一例伤员死亡,无任何疫情发生。
援藏,援藏
作为第15批博士服务团的成员,王海一直在掂量着“援藏”二字的分量。
2015年,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西藏迎来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大庆,对口援藏工作也迎来了它的第21个年头。6000余人20余年接力援助西藏,就像一场长征。王海觉得,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充分挖掘出自身对雪域高原的意义。
他是肝胆外科专家,国际肝胆胰协会的中国委员。从入藏开始,他就义务到自治区人民医院开展临床业务指导和普外科手术。右半肝切除、左半肝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他主刀的20余例特大手术,在西藏自治区都具有一定的开拓性。
病人基本都是藏族同胞。一位病人来自那曲,腹腔有巨大包块,已经准备放弃治疗。王海了解情况后,马上亲自实施了手术,结果开刀拿出了一个巨大的畸胎瘤,足足有18斤重。
那是个藏族的小女孩,上高二,就这样与死神擦肩而过。
知识分子的西部情怀
这不是王海第一次来到高原。2008年,他是第9批博士服务团的成员,在青海西宁工作过一年。
在那里,他完成了青海首例自体肝脏移植手术。也是在那里,他得了过敏性哮喘,在重症监护室躺了7天,“差点死掉”。当他准备第二次上高原时,亲人都表示反对。
“但还是选择来。我到了西藏的医院一看,医疗水平和青海的医院有巨大差距。怎么办?不为西部做点事情心里不安。”
就在当下,知识分子向东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集中,当记者问起王海有没有什么感悟,给后辈分享时,他想了一会:“西部真的超过想象的艰苦,但西部是一个巨大的舞台,好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做,好多领域需要我们去探索。”
放眼大山大水,这是王海的心胸与选择。(本报记者 尕玛多吉 刘文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