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厦门海沧:以文化滋润生活

    作者: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周舟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12日 09版)

        “最炫民族风”刚刮完,“最酷交响乐”又奏起;充满青春活力的两岸大学生舞蹈大赛刚落下帷幕,“翰墨同源·2015两岸工笔画名家邀请展”又展开了画卷……在厦门海沧,这里的群众习惯了过一种有文化的生活。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文化,运用文化的力量,在平凡的生活中打造出绚烂的文化风景线。

     

        住在有文化的“房子”

     

        来到海沧新垵村惠佐古民居的人,总是很容易联想起《故乡》这首歌。红砖为墙,红瓦为顶,精美的透雕、漏雕、圆雕和浮雕图饰……新垵村惠佐古民居里,有着歌里让人魂牵梦绕的砖砌起的大厝。

     

        对这个体现了典型闽南人文特质的典雅闽南红砖古民居,海沧开启了“政府+村民”的模式,一起来保护与发展。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同时,更好地开发利用古民居资源,当地村民发展民宿等旅游综合开发的“金点子”正在“落地生根”。

     

        “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在海沧如蒲公英的种子四处飘散。院前社挖掘的“乡愁”资源,不仅让外出的年轻人“回归”,还吸引了台湾同胞的眼球。不久前到过院前社的台湾旺报社社长黄清龙说,院前社给他的感觉非常熟悉,跟台湾的农村非常像,从建筑到村貌,一样的风格。

     

        留住乡愁资源,海沧还进村入户,把有故事的闽南古厝写进《风土海沧》丛书。过去的半年里,海沧区文化馆一群人,从古瓦古墙中寻找历史的痕迹,在村中老人处聊着村落里的故事,记录村落的民俗文化、历史变迁。

     

        建有文化的“村庄”

     

        走在海沧的大街小巷,人们会惊喜地发现,电箱和井盖都披上了鲜艳“外衣”。这些变化都是出自海沧油画村的画师们之手。

     

        说起海沧油画村,其实来头不小,它是中国三大油画产业基地之一、中国三大商品油画出口基地之一、国内最大的传统手工油画生产基地。目前,海沧现有油画企业超过30家,画廊画室近600家,从业人员超过一万人,全区油画产业产值突破12亿元。

     

        到海沧赏油画看玛瑙,是去年海峡两岸(厦门)文博会海沧分会场的最大看点,百件玛瑙精品角逐“神艺杯”,仅三天油画的订货金额就超4000万元。将在10月底举行的今年海峡两岸(厦门)文博会,油画和玛瑙同样备受关注。

     

        在海沧还有个玛瑙村。不是玛瑙产地却成为中国最大的玛瑙加工贸易基地,玛瑙村成了一段佳话。玛瑙在这里并不是简单地加工,而是在一群农民手中成为有文化的石头。这不,一尊“老子出关”的玛瑙艺雕将七八种颜色巧妙利用,生动再现了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的情景。这样复杂的颜色,搁以前就当废料丢了。如今,玛瑙村生产的产品60%远销国外。

     

        过有文化的生活

     

        10月来了,乐活节的脚步近了。今年的第二届海峡两岸乐活节继续倡导健康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很长一段时间来,从台湾引入的“乐活”理念,在海沧风行。垃圾不落地的“文明小袋鼠”活动就是其中之一。从海沧的机关单位到企业再到学校,从学生到社区居民再到机关干部,都纷纷行动起来。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在海沧海虹社区就有一所免费的居民大学。这里的学生以大妈大爷为主,健康、国学、舞蹈、书法、合唱等课程应有尽有。“社区大学是一个好平台,让居民们有更好的机会学习,充实了我们的生活。我现在眼睛不好使,看书特别困难,通过讲座的方式学习,就容易多了。前几年,为了听讲座,我经常要转几趟公交车,跑到很远的地方去。现在不用再折腾了,在家门口就能听到讲座。”海虹社区的阎奶奶一脸幸福地说。 (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周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