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迫切。那么,如何追求更有品质、更有意义和更加文明的精神生活?如何理性引导人们从意义的浮泛无根和兴趣的浅薄无聊中超拔出来?如何促进我们这一时代精神生活的文化自觉和文明自信?这些问题已成为既关乎大众日常生活,又关乎民族精神成熟的焦点话题。
反思与澄明精神生活的现代性处境
精神生活是人在精神层面上为自身存在注入意义感、归属感的生命活动,它容含和负载着人对生活意义的情感体验、理性自觉、价值认同与精神归属。在一定意义上,精神生活规定和表征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素养、文化境界乃至历史命运,从根本上体现着一个民族对自身生存发展的认识和理解所能达到的高度与深度,体现着它的心智发育、文化自觉和精神成熟的水准。
在现代社会,资本逻辑的扩张,一方面敞开了人的社会交往和精神生活的可能性空间,另一方面又使精神和文化被卷入利益最大化的冲击之中;现代科技的发展,既为精神需要的满足提供了发达的物质基础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又造成人与自然的疏离以及精神生活的物化;大众文化的兴起,在使我们的精神生活获得感性丰富性和暂时性满足的同时,又导致了市场化、媚俗化、粗鄙化现象的产生。值得注意的是,借助于大众传媒和网络世界,人们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从诉诸文字到诉诸影像,从愉悦心灵到刺激感官,从理性反思到情绪宣泄,精神生活的文化表达越发呈现碎片化、感性化、娱乐化和快餐化的倾向,我们的精神越来越缺少专注、缺少深入。更让人忧虑的是,现代社会结构的分化和重组,使个体自我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又陷入到“被抛”的状态,人们之间的情感和关系也容易随着流动性而变得日益淡漠。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以及社会转型期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困扰,也加剧了个体对传统的质疑,从而使公共核心价值的建构、意识形态的认同和社会多元文化的整合面临窘境,作为终极价值的信念信仰也由此遭遇危机。如何拥有内在超越、平和从容、优雅文明的精神生活,已成为当今时代亟需解决的思想任务。
找回并唤醒我们自身的“活”的文化传统
精神生活的当代重构,需要深刻的文化自觉。只有栖居于自身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才能拥有心有所属、魂有所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获得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力量。
到哪里去寻找我们的文化传统?在现代性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文化传统不仅要经历过滤、选择和变迁,还要面临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内部资源流失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的挑战。我们固然能够从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发现传统的存在,但真正的传统作为活的精神,已融化浸润于人们朴素自然的日常生活、心灵结构和精神世界中。天与人的相感相应,人与物的相融相通,身与心的相契相合,群与己的相属相亲,如此等等,已构成中国人真诚为人、仁义做事、和美生活的存在之道。以中国文化传统的观点来看,精神生活既不是要遁入和执迷于神秘主义的彼岸世界,也不能停留和下降为个体自我的感性表达。与西方文化把人的精神生活引向外在超越的彼岸世界不同,中国人提升精神生活的形式,主要在宗教之外,在不离日用常行的道德修养和生活实践之中。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的精神生活是内在超越的,它以诚意正心、明心见性作为基本起点,“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体现出崇道尚德、修身养性、慎终追远、和乐自在、文明以止的精神特质。天人合一的信念追求、返本内求的精神修养、仁义担当的思想情怀、知行合一的价值旨趣、文明天下的生活理想,是中国人精神生活固有的底色和生生不已的精神实践。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心、理、气于一身的精神意蕴,合儒、释、道为一体的精神结构,融心性悟觉、伦理体认、修养实践为一脉的精神要求,蕴含着现时代精神生活所需要的文化元素和文明精神。在当代条件下,这些文化传统都需要被重新激活和唤醒,以作为我们重构时代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底蕴和基础。
发掘和拓展精神生活的新文明意义
当代中国既处于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上,又处于东方与西方的结合点上。在现代性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们的心灵历经着物质与精神的张力失衡,传统与现代的叠加冲突,高雅与庸俗的纠结错位,希望与失望的精神落差。时代的发展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应当有着自己独特的坚守,也理应敞开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文明胸襟,应当把物质与精神、传统与现代、自我与世界在更高层面上协调统一起来,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新的文明样式。如何赋予我们的精神生活以新文明的意义,需要我们加以体认和领会。
归根到底,精神生活引导着人们对于好生活的希望、企盼和追求,负载着人们对于生活意义的理解和理想生活的想象。它内在地要求精神自觉地从物性的需要和自我的天地中提升出来,获得文化的意蕴和文明的品格。在我们的理解、想象和期待中,当代精神生活的建构,需要在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互动中,敞开一种能够引导新的文明形态的精神生活。在此意义上,塑造和谐的社会关系,以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夯实社会共享的精神基础,培育平和从容的心理生活;创造书香社会的文化氛围,以文化的滋养来浸润和提升我们的精神品质,追求诗意栖居的文化生活;提升自我的人格修养,在经验与超验、世俗与神圣的连接处获得内在超越的终极关怀,实现心有所依的心灵生活。这是我们这一时代精神生活应有的文化自觉和文明自信。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实现中国梦研究》[14ZDA009]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