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最年轻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最美教师,苏派教学的杰出代表,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小学语文的领军人物,200多篇论文、6部专著——47岁的薛法根,几乎获得了作为小语教师的所有荣誉。
运河之畔的江苏盛泽镇,龙桥村的一所弄堂小学,就是薛法根的“根”。他在这里27年,多次放弃进城工作的机会,屡次婉拒名校的高薪聘请,怀着对农村教育的美好情怀,在三尺讲台上始终淡定如水。
教育者: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师:同学们,仔细看看我,有些什么特点?
生:你人很高、很瘦。
师:高好啊!站得高,看得远。
生:你的眼睛小小的。脖子很长。
师:脖子长好啊!天鹅的脖子多长,那是高雅!(众笑)
生:你的字写得很漂亮。
师:(与学生握手)谢谢你,只有你夸奖我。要不然,我真的会感到很自卑。你的夸奖加上我的解释,我觉得我优点还是挺多的。言归正传,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
生:(齐声读)《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初见薛法根,就是从上面这堂小学语文示范课开始的。浅蓝色的衬衫并未扎进裤子里,身材消瘦、略显驼背,薛法根在三尺讲台上如此充满魅力,一支粉笔带出娟秀小楷,让人想到妙笔生花。记者作为成年人,依然被他巧妙而独特的讲课方式深深吸引。
孩子们更是乐在其中,课堂气氛热烈。薛法根认为,学语文是一件简单而快乐的事情,简单也才容易让孩子听得懂、学得会,进而产生学习的成功感、愉悦感。当然,要做到这些,需要老师课前作好复杂的功课。
一堂语文课的知识点,就这样串在学生互动中,轻松地完成了教学。其中,坐在第四排的男生小田,屡次举手回答问题,更让薛法根深感欣慰。
小田曾是让很多老师头疼的孩子,二年级时跟随到苏务工的父母来到盛泽,插班入学。
最初,小田内向,自卑,语文成绩只能考到30多分。班级开展“循环日记”活动,五人一组轮流写,每个组都不要小田。“差生是上天派给老师的礼物,可以帮助老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薛法根决定带着小田,亲自招募了一个小组。小田的每一篇日记不但得到薛法根的指点,还得到同学的相互修改,进步很快。
一次,薛法根外出学习,周末匆匆赶回查看小组的循环日记,小田在日记里写道:“……薛老师不在学校,我真的不知道该做什么,就像一朵插在花瓶里的花——没有根了。”薛法根拍案叫绝。
第二天,薛法根把这个精彩的句子写在黑板上,让全班同学猜是哪位同学写的,同学们猜的都是优秀学生的名字。当薛法根拿出日记本,写下小田名字的时候,全班同学都很惊愕。
薛法根乘机提议,全班同学给小田“一分钟的掌声”。站在讲台上,小田热泪盈眶,这“一分钟的掌声”,给了他极大的震撼,他慢慢自信起来,学习也更主动了。如今,他的语文成绩稳定在90分以上。
薛法根认为,教育是培育“人”的事业。“人”字有两笔,一撇一捺,相互支撑、彼此相知。教育,就是既要教书,让孩子学到知识;又要育人,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学会做人。
农村教育的种种艰辛与羁绊,常常让薛法根心力交瘁。师资力量缺乏,学生众多,备课任务繁重,薛法根经常要超负荷教学。1991年的一个冬夜,过度劳累的他突然昏厥,从楼梯上滚了下来,造成休克性失明。然而,他苏醒后却不声不响,第二天依然进班上课;2001年,薛法根的父亲病重住院,从此他穿梭在医院和学校之间,直到父亲去世也没有耽误一节课。
“这么多年,我对学生们问心无愧。不敢说育了多少人,至少没有毁过一个学生!”薛法根用爱心和责任,赢得了学生的爱戴,也赢得了家长的敬重。
研究者:不断推翻自己的教改路
教学之初,薛法根曾执教过一堂“刻骨铭心”的作文公开课。
1990年,苏浙沪两省一市小学整体改革会议上,学校安排仅有两年教龄的薛法根,为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同行,上一堂作文写作公开课。
22岁的薛法根年少气盛,踌躇满志,精心设计教案,反复推敲,以为万事俱备。谁料想,在课堂上,平时伶牙俐齿的学生却呆若木鸡,把他晾在了讲台上。他就像个拙劣的导演,自说自演。
公开课上砸了!
这堂课被专家、同行定性为“非常失败”。年轻的薛法根涨红了脸,恨不得地上裂条缝让他一头钻进去。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重要活动中拆了学校的台,薛法根一连几个晚上,难以入眠,真想一走了之。
农家出身的孩子,天生有一股韧性,薛法根调整好了心态,逐步振作了起来。他认识到,教学非一日之功,也非简单的形式和内容所能体现,要探索改革,自己急需的是汲取营养。正是这节“非常失败”的课,督促薛法根向名师求教,踏上教育科研之路。
地处偏僻的小镇,哪来的名师?薛法根自有办法。他托在北京、上海的亲戚,搜罗来全国小教名师的录像带,一遍遍揣摩。经常一盘录像带,要看上十几遍。薛法根的包里,总会放着一个本子,读了什么书,教学中有了什么体会,他都会随时记下来。
渐渐的,薛法根的教学开始有了底气,学生有了灵气。在实践中,他不仅得到大家的真传,而且慢慢有了自己的东西。
课题研究给薛法根课堂质量的提升,插上了另一只翅膀。
1991年至1994年,薛法根进行“课堂素描作文、课外循环日记”双轨运行作为教学研究,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研究论文两获江苏省一等奖;1997年,针对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顽症,原创性地提出“组块教学法”,旗帜鲜明地提倡“为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而教”。将零散的语文训练项目,整合成综合的语文实践板块。组块教学,实现了由“教课文”到“学语文”的华丽转身,回归教育本质。
2007年,薛法根被中华语文网评为“中国十大小语年度人物”。薛法根应邀到全国各地上示范课、作讲座,听课教师超过30万人,掀起了“语文智慧教学”的研究热潮,多地自发组织“组块教学研究专项活动”。上海名师吴忠豪教授听过课后,赞扬他的课简约朴实、清新自然,“仅靠一支笔、一本教材,却总能让人回味咀嚼,念念难忘”。
此时,距离他那节“非常失败”的公开课,已经过去了17年。
点灯者:照亮更多人的成长路
2004年,薛法根担任盛泽小学校长后,愈发地忙碌了。
早上7点,薛法根便出现在了学校门口,和老师们一起迎接孩子的到来。打招呼声此起彼伏,很多家长早就熟悉了这位身材消瘦的薛校长。
下午3点左右,薛法根开始了一天的第二次巡查,低年级的学生开始放学,高年级的学生开始自由活动。“一方面要注意学生安全。另一方面,我要留意有些孩子为什么留在学校,哪个地方这么有吸引力,让孩子不想马上回家,可以再开设一些。”在薛法根眼里,再好的校园设施,如果没有教育意义,如果学生不喜欢,都是一种浪费。轮滑队、陶艺组、足球队、书吧陆续在学校设立,深受学生欢迎。
对学生宽容的薛法根,对老师更多的却是严格。
一次,一位年轻教师讲《她是我的朋友》。课堂上,一位女同学表现特别积极,每次提问都要抢着回答:“我知道,我知道。”几次下来,教师有点不耐烦,随口说了句:“我知道,就你知道。”那位女生赶紧放下手,低下了头。
课堂的热烈,让这位老师很快忘了这个细节,可课后薛法根在评课环节,却“狠狠地批评了这位教师,都掉眼泪了”。薛法根心里清楚,老师的一个坏习惯,就可能毁了一个孩子,“我这么严厉,就是要让这位老师记住,以后不能再犯了”。
“每次薛校长评课,其他老师都开玩笑,要带好手帕再去,准备好挨批。”盛泽小学老师王晓奕告诉记者,“听评课、带手帕”在盛泽小学是一个严肃的笑话,老师们都得认真打磨课程。
为了给教师加加能量,薛法根带领学校科研“志愿兵”,创办了青年教师理论夜校,利用每周三晚上的休息时间,一起学习理论、研究课题、撰写论文。大家互相启发,智慧的火花不时涌现。薛法根还开设了“杏坛论语”,让每个教师登台演讲,让思想碰撞,让智慧交锋。
为了引领更多语文老师一起成长,薛法根还开了教育博客,将最新的课例设计、教学实录、论文随笔,毫无保留地传到网上。短短几个月,点击量便突破了10万人次。
多年来,薛法根指导的教师中,3人被评为省特级教师,5人被评为市级名教师、12人评为市级学科带头人,60多人获得省市教学比赛等级奖。
27年来,众多名师名校长纷纷从乡村跳槽、进城高就,舒适的生活和广阔的成长舞台,足以让人怦然心动,但薛法根却淡泊宁静:“谁不愿做个美丽的孔雀?但总需要有人做个反哺的乌鸦。农村的讲台,确实小了点,但教育的天地是无限的。你的心有多宽、根有多深,你的天地就有多大。”
近万个日日夜夜,薛法根成了乡村教育的坚定守望者。学校从只有数百名学生的弄堂小学,变成了今天拥有四个校区、4700多名学生的盛泽实验小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功实践,引来了全国各地教师前来学习交流。
一盏灯,或许只能照亮一丈方圆;但是,点亮无数明灯,却能照亮整个星空。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