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一年一度的中国政府“友谊奖”(以下简称“友谊奖”)在人民大会堂颁发,来自21个国家的50名外国专家获此殊荣。9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见了获奖专家和他们的亲属。
李克强指出,“友谊奖”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友谊,也承载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责任。中国愿与各国共同努力,以真挚的友谊和真诚的合作,建设美好和谐的世界。
“中外友好的民间大使”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1991年起,为了表彰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中国政府设立了授予来华工作外国专家的最高荣誉奖项——“友谊奖”。截至目前,已经有来自70个国家的1449名外国专家获得了这项荣誉。
“友谊,给人类带来希望,让我们更好地走向未来。”2015年“友谊奖”获得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主编、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顾问理查德·查尔斯·霍顿说:“我愿意和中国同事一起努力,共同推动人类当前和未来的健康福祉。”
“来中国工作生活的外国专家,了解中国,理解中国,是中外友好的民间大使。”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表示,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在带来世界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也把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介绍给世界,让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互联互动更加缤纷多彩。
来自墨西哥的计算机人机交互专家胡伊特伦说:“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改变着世界,我很愿意把这一切告诉外国亲友与同行,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中国。”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法方院长戴高则说:“每次回欧洲,我都会与朋友们分享我对中国的理解和热爱。他们都说我变成了中国迷。”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外国专家工作。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两次与外国专家代表座谈,并在访问俄罗斯期间专程会见了俄罗斯援华专家和亲属代表。他强调指出,“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中国将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中国政府对外国专家的重视和礼遇,引燃了国际一流人才来华的持续热情。美国康奈尔大学前任校长杰弗里·雷蒙、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库茨米切夫·维克多……一大批世界知名专家相继来到中国,投身实现中国梦的洪流。
“梅洛是世界上发现核糖核酸干扰现象的第一人,并因此荣获诺贝尔奖。他在广州组建了一支国际化科研队伍,他最知道专业内的优秀人才在哪里,也有号召力把他们请到中国来。”张建国指出,引进外国智力是一项站在巨人肩膀上攀登的事业,引进一个领军人物有时可以带动一个行业水准的提高。2007年“友谊奖”获得者玛吉德·萨米,就使我国神经外科的研究与诊治水平迅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就是要把眼光放到全球70亿人中去。”张建国认为,中国人才政策的持续开放、进步,体现了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眼光,也反映了大国崛起的文明自信。
“愿意成为中国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如今,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各国优秀人才施展才华、创业发展的热土,每年有超过60万人次的境外专家来华工作。中国政府遵循国际人才流动规律,充分尊重、放手使用外国高层次人才,全力支持他们在服务中国发展中拓展事业空间、实现人生价值。
“近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国家对科学研究的重视,使得中国成为更多世界级科学家向往的国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科学中心德方主任石涵珂说,“事实上,他们的职业生涯在中国的确会有突破性发展。”
谈及在华工作的感受,2015年友谊奖获得者、国际著名分子设计专家、天津大学药学院院长杰伊·西格尔表示,能参与并见证“中国奇迹”的发生发展,是人生中的重要财富:“在帮助中国同行组建国际化团队、深化教育改革、开拓科研领域的同时,我也大大提升了自己的国际化水平。”
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友谊与真诚,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专家下决心把自己的事业、梦想和生活与中国紧紧结合在一起。“我们这些外国专家将继续关心、支持、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智慧与力量。我愿意成为中国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土耳其担保银行股份公司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诺杨·罗拿在中国工作生活了30多年,汉语已是十分流利。
(本报记者 罗旭 本报通讯员 刘华东)